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区化办学中资源整合的风险与路径70038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学区化办学中资源整合的风险与路径


学区化办学的资源整合机制是要建立一个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而不是办优质学校的“连锁店”。


中国论文


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分化加剧,是近些年困扰和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顽疾。


学区化办学是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办学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省市在学区化办学中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进一步的推进中,如何认识学校资源,如何推动学校间资源的流动和整合等深层次问题,还需进一步探析和厘清。


学区化办学,使教育资源形成积极的“生态圈”


“学校教育资源”是指一所学校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要素的总称。澳大利亚的考德威尔和斯宾克斯在《自我管理学校》中将学校中的资源分为四类: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务资本、精神资本。(见Caldwell Brian inks JimM.《超越自我管理学校》,胡东芳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可分为学校内部资源和学校外部资源。前者包括学校硬件设施、人力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文化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的核心和主导,其流动可以带动其他资源的结构变动和调整;“课程资源”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它决定着教育水平的高低,因此优化教师配置和学科结构是学区内资源整合的主体内容;“文化资源”是学校的特色和底蕴,而“硬件设施”则是物质保障。外部资源主要包括社区资源等,它是以学区为单位特有的教育资源,是学校内部资源的补充。


学区化办学,是指将区域内学校联合成片进行统筹规划,推动学校之间优秀教师的柔性流动,促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有序分享的办学方式,它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管理、划分和统筹。


学区化办学对区县内庞大的整体性资源进行了一次良性分割,使之变成不同的“学区”,既减少了资源不受控制的单向流动范围和波动幅度,又使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积极的教育生态圈。


在这个新的生态环境中,各种不同类型资源的存在形式由原来区域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学区内部的相互合作、相互补益、相互依赖,形成一种共生共享的关系,各种资源可以按照各自需求和自身的个性蓬勃生长。


多年来,我们在大的范围内缺乏有效控制,而在小范围内又将资源“捆死”,形成了相互之间的“资源壁垒”。要扭转教育不均衡状态,就要在大范围内调控资源,避免资源严重偏斜;在小范围内激活资源的生命力,实现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良性结合。


学区化办学管理模式,正是利用了资源的流动性和相互吸附特性,完成了由恶性竞争到良性合作的转变。其实质是管理思路、管理体制的一次改革,即由科层制到扁平化治理结构的改变,核心是要调动和发挥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性,实行自主管理。


资源整合。面临哪些风险?


划分学区,打破校际围墙;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现有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这是学区化办学的初衷,但如果没有适当的调控,资源整合也可能带来优质资源的稀释,甚至产生负效应。


首先,学区内资源整合存在优质资源对一般资源“挤压”的可能。


这种现象尤其可能发生在教师流动过程中。如果只进行浅层次的整合,资源重组只在结构调整上,而资源的增长没有发生,那么在追逐和享受优质资源的惯性使然下,学生将由原来的在城区内择校转变为继续在学区内“择师”,就如同以往在名校内择班一样。


在资源整合之初,资源共享可能会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分散和稀释,这也是许多家长所担心的问题,即整合演变成了削峰填谷,优质资源被均摊,拉低了原有的整体教育水平,教育质量无法保障。这不是学区化办学所要追求的状态。


对于普通学校或薄弱学校的教师,也同样存在实施过程中的隐忧。优质学校教师的流动给他们带来什么?“带动”的另一面便是“挤压”,在原有相对封闭的空间中,他们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发展和晋升机制,而随着校际壁垒的打破,这些普通校老师在一定程度上都成了“牺牲品”。“名校派来了一部分领导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总有高人一等的姿态。最重要的是,职称晋升也会遭遇不顺。”一位相对薄弱学校的老师如是说。(《教育均衡之路的喜与忧――北京学区制改革的故事》,《光明》2015.1.12)


学校合作、资源融合同样也涉及打破原有的教育与人事生态的问题。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说,在希望达到“双赢”的设想中,也存在落入陷阱和反面的可能。如何探索整合的良性发展机制呢?笔者认为应该调研各方的需求,激发各方的自主性,控制融入的进度和速度。


其次,在课程资源、学校文化的整合中,存在简单复制优质校文化,“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隐忧。


优质学校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始终保持着一种“精英文化”的姿态,而择校的历史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带有“精英文化”的特质――不管是学校的整体文化、潜在的课程文化还是一些隐性阶层文化,都带有这种特征。


在整合过程中,优质校的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文化“带入”到其他学校中,而这种精英文化“往往会成为社会的主导性文化、支配性文化,它对于中下阶层的文化具有优势和优越性,后者要接受、学会前者的文化才能受到前者的重视并融入其中。”(见麦克?F?D?扬,《知识与控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在资源整合中,优质学校始终掌控话语权,致使普通校或薄弱校无法发声,从而导致学校发展单一化、同质化,产生强势学校对弱势学校的替代,而不是共存、共生、共长。共享共生,一定是建立在合作双方或多方相互承认、共同促进、平等互利、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之上的。


再次,在管理层面,存在行*资源权力叠加,从而滋生新的权责不清、相互推诿等风险,这些最终会导致学区运转效益低下。


学区是下设在区域教育行*部门之下,介于区域和学校之间的一个组织。如何处理学区和学校之间的行*管理关系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权责关系,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学校发展的前提。 在科层制向扁平化管理转化的大前提下,既要赋予学区真正的权力,使学区发挥实际作用,又要减少管理的烦琐和多头化。在我国的学区化办学实践中,大多采取的是校际联盟的方式,即将学区作为多所学校的共同体、联合体,它是一个相对松散的“民间的”“自发的”组织,不是一个行*管理层级。而美国的学区则是作为一级教育行*管理单位存在于州与学校之间。


实践中到底应采取何种方式,要视如何才能更好地整合学区内行*资源,如何简化行*程序、最有利于发挥学区管理效力而定。


资源整合。路径何在?


学区化办学,是学校办学体制的重大变革,需要精心设计实施路径。


其一,学区内的学校应建立各具特色的学校发展愿景,保持每所学校的相对独立性。


学区化办学的资源整合机制是要建立一个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教育生态,而不是办优质学校的“连锁店”。学区化办学不同于集团化办学,要避免复制和扩充同质化的优质资源。


教育均衡发展是要减少学校间的差距,而不是差异,其目的是“在多样化中求发展”。资源的多元性、个性化、特色化也是形成有效合力的基础。各学校只有保持相对独立的办学理念、风格,才能共享、共建。每所学校要想在学区中生存,也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特色,探索内涵发展的道路。这是每一所学校在资源整合中的优胜之源、生存之本;同时,特色发展也保障了资源整合中的自主选择权力。


如何保持学校的独立性呢?首先,在资源整合过程中,每所学校要勇于展示自己的历史文化积淀。硬件资源、师资培训、课程标准等可以统一,但实施路径和模式可保持多样化。学校发展要立足于学区整体发展和自身历史特质,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学区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保持自身的风格和相对独立性,尤其应该传承好学校发展中的历史特色。


其次,在整体发展中应以平等为基础,以相互尊重为原则。优势学校在带动其他学校发展的同时,要尊重其他学校的发展理念和融合速度,力戒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强行推广的做法。因为资源整合是相互的,而不是普通学校的“被整合”。


再次,要在调研基础上,研制出最优的资源组合结构,探索各个学校的资源如何相配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机制。否则,“要素错配”很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资源浪费。


其二,使资源处于相对自由、自主的状态,激发资源的内生动力。


只有通过激活学区内的资源要素,才能释放其生命力,真正发挥整合的效力,使资源真正“生长在一起”。


以人力资源整合作为起始点,是资源整合的核心。没有生命力和自主性的资源结合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在学区内形成新的不平衡,使资源流动处于无序状态;二是“假”结合,各学校依旧依托于行*力量,不能使整合真正产生促进各学校内涵发展的效益。


学校的“自主”相对于行*外控而言,减少行*权力干预是保障学校自主的基础。要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形成行*权力的自我管控,但由此让渡出来的空间并不会自然被填充――学校、师生有没有能力承担起自我管理的责任,决定了这个空间会不会成为“管理真空”。


如何顺利实现由过去习惯性地听从行*命令的状态向自主自治状态的转变,学校、师生如何获得、运用这种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毕竟,行*指令已经管控了几十年,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并且行*指令下的工作无须主动思索、设计,相对省力,无须担责。这种惰性也容易让人在改革初始碰壁时更趋向于回到过去“温暖的”习惯性模式中。


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校长、老师、学生不知道何时该自主、自主到什么程度,其边界设定在哪里,才能既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支配的效能,又能很好地协调与他人主动性发挥的关系。随之而来的其他类型资源,如课程资源、硬件资源等能否实现实质性整合的前提是,课程资源在多大范围内放开、多大范围内保持自己学校的内核;硬件资源如何匹配使用,才能在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又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其三,应控制整合的深度和速度、步骤与过程。


“有序”是整合资源的方法和保障。分类整合、同类整合,都不是一次性地、大规模投入各种要素“自由”地去完成整合。解放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使其获得相对的自由和主动性,需要适当地控制使其有序生长,一步步放开,否则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


在解除原有行*束缚的同时,学区内的学校要研究资源的自身属性,不断探索资源整合的“序”,搭建合理的资源结构。“解放资源”是将资源从不属于其本身的外界行*框架中解放出来,顺应它的本性,依循它的自然属性,重新建立健康稳定的结构,而不是对资源“放任自流”。


资源是有生命力的,这是我们解放与整合资源的前提假设。但这种生命力也许是盲目的,完全的自主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使各种资源完全从属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疏导,单向、无序又会致使学区内部出现强弱分殊,重新陷入“不均衡”。另外,在建立资源结构的过程中,减少障碍,打破原有的资源壁垒也同样重要,这是影响资源结构建立进度的一个节点――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资源占有传统是一种障碍。同时,如何定位和处理行*权力在逐渐退出时的学校角色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总之,资源整合不仅需要资源的结合,而且需要不断磨合,完成从“外部植入”到“内部生成”的质的变化,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和不断探索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速度、步骤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报刊中心。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公益金小课题“学区化办学背景下的资源整合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任国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