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韶关看非遗人民资讯 [复制链接]

1#
粤北韶关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个、省级19个、市级48个、县级32个;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7个。金秋时节来到韶关,亲近这座文化古邑,触摸这些深植独特历史基因、散发传统文化磁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别有一番滋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乳源盘王节。盘王节又称拜盘王、跳盘王,是瑶民举行还盘王愿的一种祭祀祖先的仪式,流行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游溪、东坪一带。每逢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纪念盘王。乳源瑶族自治县的拜盘王,起源于唐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火龙。火龙、火狮、火凤、火虾,流传于南雄市水口镇水口村一带,光绪十八年(公元年)传入,至今已有近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三、十五、十六日,南雄市水口镇水口村舞火龙、火狮、火凤、火虾闹元宵。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瑶寨刺绣。乳源瑶族刺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不仅图案具有特殊的风格,而且刺绣的方法亦与其他民族迥异,主要特点是“反面刺绣”,她是瑶族历史文化积累的产物。已有多年历史的始兴传统食品宰相粉。宰相粉,又称清化粉或剪粉,形似朝笏,透明清白,炒而不烂、煮而不糊。传说,盛唐名相张九龄小时候常常熬夜读书,她母亲每每看在眼里,就疼在心里,总想做点东西给九龄充饥,几经摸索,她终于利用当地优质米、山泉水,发明了一种可煮、可炒、可炸、可储放、可泡食的食品,给九龄作夜宵。九龄后来做了宰相,人们就把他小时候吃的这种食品叫宰相粉。因为张九龄的家乡所在地当时叫清化(现隘子镇和司前镇),所以又叫清化粉。新丰纸马舞。“纸马舞”又称“舞纸马”,流传于新丰黄磜、高群、三坑、梁坝、黄沙坑及回龙、古塘等一带。据传,清道光十六年(年)由翁源磜下传入,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纸马舞有唱有跳,舞蹈动作与队形全靠马童引路指挥,即由马童引马、逗马、打马、赶马,骑手按马童引、逗、打、赶进行慢步快奔,马的奔腾跳跃又由骑手双脚的跑、跨、跳、跃来表现。动作灵活多变,体现出敏捷、灵巧的特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仁化石塘堆花米酒。石塘堆花米酒”传承于仁化县石塘镇,因石塘酿造出来的米酒倒在杯中会泛起一颗颗酒花,串在一起就像一串珍珠链子,有些则可垒起成堆,因而得名。石塘堆花米酒约有年的历史。第一代传承人为李联昌,伴随着古村的发展和村民长年累月的劳动创造流传至今。张田饼印匠人。饼印又称饼模,是月饼和各种礼饼的制作工具。张田饼印是新丰县梅坑镇张田村村民的传统手工艺品,主要以山楂木为原料,该木木纹纤细,木质坚硬,横竖纹理差别不大,施以刚劲有力刀法,使其雕刻出来的饼印画面印纹清晰、边牙均匀、立体感强、字面光滑、线条匀称、底面平、饼印口符合大小(俗称斤两足)、手感无涩等特点。乳源瑶族服饰,是粤北地区过山瑶服饰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历史起源与瑶族始祖盘瓠的族源传说一脉相连,屈大均《广东新语》中称“盘瓠毛五彩,故今徒衣服斑斓”。如今,乳源过山瑶以居山岭地不同而有东边、西边两瑶之分,其中居于东边柳坑、游溪、东坪、必背一带的瑶族服饰仍保留了传统瑶族服饰的主体特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