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宋代文人苏轼,将古人爱酒,爱诗的生存状态,描述的淋漓尽致,自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代,笔者惊奇的发现,文人将酒和文学创作,艺术创作联系的越来越紧密了,唐宋大量的诗词中,都有酒的存在,送别的伤心酒,与好友重逢的快乐酒,看见山河破碎的忧伤,男女情爱的缠绵,到处都有酒的痕迹,饮用这种具有巨大麻痹效果的液体,仿佛成为了文人的标配,而且确实有不少文人,宣称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来自一碗浊酒,为什么往往让人丑态百出的喝酒,会被古人看做雅事呢?
笔者认为,隋唐开始的这股喝酒风雅之气,是魏晋之风流传下来必然的结果,魏晋名士狂放,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视酒如命,酒在那个时代,象征了自我放松,象征了自由之心,而一刻奔放自由的心脏,是文人创作的时候最需要的东西。酒本来在我国文化中就有独特的意义,从最神圣的祭祀,到二十四节气的礼仪,几乎每一项都缺少不了酒的存在,即使不是从文人的角度出发,酒也算是接地气的一种雅好,我们现在看来,喝了发酒疯,甚至吐的一地狼藉,是丢脸的行为,古人却认为是真性情,李白醉了敢让高力士脱靴,这不也成了他狂放风骨最好的注释吗?
一.酒在古代文人心中的重要随着朝代变化
1.魏晋:喝酒被看成风雅的开端时期
秦汉的文学,重研究史料,重政治评论,这样厚重的风气,就没有多少把酒和风雅联系在一起的考量,事实上,三国时期的淳于琼,张飞,都是喝酒误事的典型,这个时期的文人,是没有把酒水看做雅事的,琴棋书画,似乎更符合文化人的胃口。魏晋政治生态的黑暗,整个民族的浩劫,让文人寄情在酒水中疏解,知识分子不能一展抱负,强烈的责任感又不能让他们对社会状况不闻不问,酒水让人放浪形骸的能力,逐渐的和文士联系起来了。魏晋的刘伶,饮酒狂放,借酒抒情,成为了第一个喝酒论文的狂士,“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刘伶在为官的时候,在屋内裸体喝酒,显示了一种君子坦荡荡的气概,他把对司马一族的不满,都寄情在了酒水中,这本来就是一种有社会责任感,不肯随波逐流,附庸权贵的气概,实乃文人看中的大节,喝酒自然就是雅事了。
2.唐宋:文化绚烂的朝代,热烈奔放的文化氛围与酒水的妙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唐代诗人李白的放浪形骸,他在喝酒至性至情状态下,令人叫绝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实在把酒和诗歌几乎捆绑在了一起。唐代的文化氛围是热烈的,是灿烂的,人性比起魏晋是解放的,他还没有受到宋朝开始的程朱理学的束缚,他的皇帝有胡人血统,北方的奔放和南方的含蓄在历史的这个节点,融合的异常完美。酒就是这种融合的媒介,“琵笆美酒夜光杯,李白斗酒诗百篇,新丰美酒斗十年,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边塞诗,赠好友的诗,述说离别的诗,所有的诗词中,白酒成了重要的载体,承载了无数文人的共情,在放浪形骸的狂欢后,隐隐透着文人的自怜,和对王朝的控诉,这让酒成了文士眼中寄托心灵的重要饮品,酒在这个时期,是和诗歌并列的文士气概的体现。
二.酒本身在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面
1.古代祭祀活动中需要酒
中国人没有一神教的信仰,对祖先,天地,鬼神的敬畏,都是通过祭祀来完成的,商代重鬼神,商人好酒,其中是有联系的,正是酒水独特的麻痹的作用,可以让人产生幻觉,而和鬼神的沟通,更容易在这样的幻觉中出现。到了周朝,周礼更是对如何饮酒,祭祀中如何使用玄酒,做了明确的规定,可以说酒这种特殊的饮品,在很久以前,就和当时的士人阶层,也就是祭祀主要的发起者,国家的掌控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文明的角度看,不论是契丹人,还是维京人,或者巴比伦人,他们地域的跨度那么大,却都把喝酒狂欢和宗教活动,巫术活动联系在了一起,酒在文明中独特的意义,不是任何别的饮品可以代替的。
2.各种节气的酒水区别
“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到“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从清明到重阳,酒水成为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这不是文人的独享,民间的目不识丁之人,也是要在节气饮酒的,酒水成了整个民族文化共通的承载。节日,节气的各种仪式,民族的记忆,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可以说在琴棋书画酒诗花中,酒从某种方面看,是不可取代的。
3.从古人酒局的具体内容看,酒更是风雅的饮料
古人的酒局,从三爵不饮到纵酒狂欢,中间是有漫长的发展历程的,从汉代开始起,就有酒令大于军令之说,饮酒的过程中,酒令的行使,很多都是以诗词的方式来完成的,一直到清朝,酒令都是文人显露才学,压倒同僚重要的展示舞台。不夸张的讲,没有才华的文人,在酒桌上,是要注定被那些诗才横溢的同伴们,灌酒灌到桌子底下的。酒与诗词,文人如此紧密的联系互动,甚至让文人感觉,酒水成了他们专属的饮料,从社会组成来讲,酒在古代很长时期,算得比较奢侈的物品,受教育和有钱喝酒,往往联系在一起,文人看中酒水,也体现了他们在古代社会阶级中优越的地位。
三.喝酒出丑实则为本性的迸发
1.喝酒发疯:真性情的象征
古代社会中,上下尊卑的界定非常的严格,一次行礼不到位,一次言语的不逊,可能带来的都是杀身大祸,但是酒桌上的失态,却被社会各个阶层异常宽宏的原谅,以至于到后来,很多文人借酒装疯,来抒发清醒的,不喝酒的状态下无法抒发的情绪。从李白的高力士脱靴,到辛弃疾的树走我不走,文人们哪里是在喝酒啊,他们喝的是惆怅的情绪,念诵出来的是不得意的牢骚啊。酒就是有这样的效果,他能把人的面皮盖住,在残酷的社会中,寻找一丝脉脉温情,喝醉了吐算什么,喝醉了掉入水中,最终丢了性命,这才是一个罗曼蒂克的文人,最罗曼蒂克的死法。
2.酒与诗词:人情绪的宣泄,文人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从魏晋开始,无论高门大阀,还是寒门小家,过多的介入政治生活,带来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让人压抑的政治环境,需要事物来疏解,酒和诗词就在这个时期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他们向往平等,渴望飞黄腾达,却往往诸事不如意,只好在山野中喝酒作诗,抒发心中的怨念,这样的抒发,甚至是被开明的统治者默许的。文人当然可以随波逐流,投身到肮脏的政治染缸中,他们的苦闷,不正是良心未泯的写照吗?一个愿意在酒席上呕吐,喝醉了大骂权贵的文人,比一个冷静的从来以茶代酒,在政治上不断成功的有心机文人,更受到他们本阶级的推崇。达则兼济天下,饮酒中做出惊天谋略,或为武将,饮酒间樯橹灰飞烟灭。穷则独善其身,政治上,生活上不如意,便寄情于山水,饮酒作诗,也不枉为文人的一生。这样的人生观,被所有的文人阶层接受,酒,自然就是风雅之物了,喝醉之人吐出来的只是食材,而他们醉酒吟诵的诗词,却是脑中最美好的愿望编制而成的锦带啊。
结语:
酒在世界文化中一直有着独特的意义,具体到华夏文明,从先秦的祭祀重要工具,到魏晋的纵情发泄的载体,酒都是我国文人最爱的饮品,到了唐宋,他更是和那个时代发达的诗词文化互得益彰,酒本身的麻痹作用,可以解放文人的大脑,让他们从世俗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去创作美轮美奂的诗词。唐宋文化的开放,绚烂,酒的作用功不可没,文化作品本来就是情绪激烈对立,激烈碰撞的产物,酒无疑放大了这样的冲突,这是被所有的文人看在眼中的,魏晋以后,文坛崇尚真性情的文士,喝酒狂暴的,喝酒发疯的,喝酒痛苦的,喝酒呕吐的人,并不是在出丑,他们不过是不愿意委屈自己的良心,而在时代混浊的大潮中随波逐流,这样的人,才能算做文人,才配的上雅士的称号。
参考资料:
《史记》
《明朝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