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人工到全面自动化,一起来了解我市气象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

4月1日起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

从全国试运行切换调整为正式业务运行

这意味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

告别人工观测

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

从人工观测手动记录

到自动观测电子记录

地面气象观测全面自动化

给气象工作带来了巨大改变

曲江观测场内,现代化的电光式数字日照计(左)与老式日照计(右)并排而立。

韶关作为我国南部内陆山区市,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近日,记者走进我市“气象人”,从他们多年从业记忆中,了解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日益通畅的“气象风云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

气象数据依靠人工观测手动记录

年,刚从气象学校毕业的丘小欢走进了当时的曲江县气象局,成为了一名“气象人”。这年冬天,韶关降下了罕见的南方大雪,这一气象景观让不少市民兴奋不已。但刚从实习生转为气象观测值班员的丘小欢却特别紧张,因为这是一次在广东非常少见的大雪,对其气象观测记录、发报编码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左)丘小欢等老气象人观云必备的墨镜。

(右)人工观测时代的地温表。

丘小欢回忆,当时,曲江观测点的地温表已经被雪覆盖,要扒开雪才能读数。他在观测时又发现雨量筒被冻结,于是赶紧拿来热水浇融雨量筒周围的冰雪,才量取到雨量。“当时编码、读数订正、数据输入都要人工操作。此外我们还要人工校对电码,最后口头传送报文到邮电报房。”丘小欢告诉记者,虽是手工操作,但当时数据上传的时间要求不比现在低,每次观测发报都是争分夺秒地进行,有时发报线路不稳定,只能骑着自行车飞奔至山下的邮电局发报房,将报文发出,因为每一份报文都必须在10分钟内发出。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丘小欢每次报送报文后,都会再把观测读数认真地校对一遍,29年来从未改变。

丘小欢在维护设备。朱建华摄

年3月29日,丘小欢值完他气象综合观测工程师生涯的最后一个人工观测班,在发送完最后一份人工观测报文后,他站在窗边,静静地看着那些与他并肩作战29年的人工观测仪器,脑海里,一幕幕回放起从前在观测场里忙碌的样子。他的青春已经全部融入在过去的每个数据、每一组电码和每一份报表里。

丘小欢表示,能和曲江气象站这个首批“全国百年气象站(五十年认定)”携手而行,见证着它从操作繁琐的全人工观测发展成为今天全自动化的现代化新型台站,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与欣慰。

进入年:

信息技术让观测员身份有了转变

(左)-年翁源县气象局观测场。陈章龙摄

(右)年翁源县气象局老观测员李常青在发报。刘定忠摄

在丘小欢“抬头望天”的16年后,位于我市南部的翁源县气象局迎来了一位女观测员——廖慧娟。她是当时翁源观测站内的唯一一员女将。

经过16年的发展,年,我市气象观测已经进入到半自动化时代。其中在年,DZZ1-2型自动站在全市正式投入使用,拉开了我市气象观测自动化的帷幕,包括气温、地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气压在内的多个要素均实现了自动化观测。

廖慧娟正在演播室内为即将开始录播的天气预报节目彩排。

“在电闪雷鸣的雨夜,一个女孩子用脖子抵着雨伞、胳膊夹着电筒、双腿护着观测本、还要一手拿量杯、一手拿雨量瓶测量雨量的那种场景,没有经历过的人估计很难想象出来。”廖慧娟表示,从业13年,每一个汛期和霜冻天气的夜班场景观测她都记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在年,观测场搬迁到县城西区的一个小山头上,每晚观测她都是一个人开着皮卡独自上山,期间更有过多次皮卡跌落山坑的经历。回想那段观测时光,廖慧娟觉得自己是用生命观测。

年,我市能见度实现自动化连续观测;年,我市启用大型蒸发自动观测;年,我市正式启用光电式数字日照计自动观测……随着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廖慧娟也在不断尝试转型。

现在,她的身份除了是气象观测员,还是预报员、设备维护员、气象服务员和气象主持人。据介绍,翁源县气象局于年启动了天气预报节目自录制,廖慧娟也成了全省第一批县级气象主持人。

年4月起:

开启气象科技智能新时代

能踏着时代的步伐,迈向气象观测的新时代,丘小欢和廖慧娟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地面观测全面自动化,他们和一众韶关气象人一样充满期待。“这不是人工观测的终结,而是气象科技智能化发展时代的开始。”市气象局局长戴润说。

据了解,从年4月1日起,我市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正式告别人工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数据传输频次与效率大幅增加。“现在观测人员工作重心将向数据应用、设备维修、天气预报和精细化气象服务转变,有效提升基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马路九说。

截止到目前,我市已建成包括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个区域气象自动站,3个大气成分站,4个GPSMET(水汽)站,2个电离层闪烁站,1个超级生态气象站,3部天气雷达(多普勒、风廓线、C波段雷达)等为主的全方位系统性综合观测系统。下一步,我市将在新丰建设一个华南区域大气本底站(目前全国仅有7个国家大气本站);在全市布设4部X波段天气雷达,构建一个能够覆盖韶关大部分行政区域近地层空域的协同式精细化天气观测系统,为韶关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出更大的气象贡献。

扫描下方葵花码

可直接进入“粤康码”

↓↓↓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俊

图片:除署名外由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俊摄

原标题:《从人工到全面自动化,一起来了解我市“气象风云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