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有着11年扶贫经验的“扶贫老将”胡红*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回忆起这些年来扶贫工作的酸甜苦辣,他感慨道,一定要把这份责任感延续下去。
胡红*向村民了解芥菜种植情况。
胡红*是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派驻新丰县马头镇桐木山村开展精准扶贫的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扶贫5年,他带领当地贫困群众拔“穷根”、促振兴,桐木山村也于年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全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放在心、抓在手、扛在肩
“要想做好脱贫工作,需要时刻把脱贫攻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才能全心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胡红*曾这样表示。使命如山,肩上扛起桐木山村的脱贫重担后,胡红*深知这是一场他必须打赢、且打好的硬仗。
为此,他带着他的“四用”信念,即用脚丈量村里的每一块土地,用心体验村民的酸甜苦辣,用眼观察村里发展的细枝末节,用耳倾听群众内心深处的诉求,来到了桐木山村。
走村串巷精准识别的时候,孩子怯懦的目光、老人龟裂的手掌,随处可见破壁残垣,历历在目的苦楚与忧戚深深烙印在胡红*心中。
胡红*与村民拉家常,了解扶贫相关情况。
为此,在扶贫工作中,他敢于担当,积极做细做实群众工作,为村民排忧解难,并竭力筹措资金改善人居环境,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等。同时,坚持消费扶贫,为贫困户代销鸡鸭米等农产品50多万元。此外,胡红*还非常注重共享扶贫成果,着力开展保障性扶贫。医院到村为村民免费送医送药健康扶贫,利用扶贫资金连年补助全村村民合作医疗费用,应保尽保、不落一人,并积极推动村集体大病医疗救助、农产品定向扶持、支部共建联建等帮扶经验固定为制度化成果。同时,坚守人民情怀,为留守妇女组建舞队,为留守老人和高龄*员定期发放慰问金,协调网络公益项目,为留守儿童筹建“互联网+教育”活动书屋……
随着扶贫工作的纵深发展,住房保障、交通出行、饮水安全等等相继完善,桐木山村以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摊子不撤、包袱不甩、脚步不歇
桐木山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除了公路主干道是水泥路外,其余通组路和串户路绝大部分是泥土路,基础设施落后,无产业支撑,这些都曾长期制约着村里的经济发展,其中,产业发展无疑是最棘手的一个问题。
如何将绿水青山切实转化为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是胡红*思考最多的问题。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桐木山村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使用时间却仅仅只有春种到秋收的短短数月,土地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
“为何不利用这个空档期增加村民的收入呢?”一个超前的想法在胡红*大脑中萌发。
于是,胡红*因地制宜,在桐木山村创新发展扶贫产业。利用桐木山村一级水源地等绿水青山资源,动员村民连续5年在双季稻冬闲田种植包心芥菜,并联系冬种芥菜的企业,与村民签订报价回收合同,让村民在冬闲期也能有上万元的收益。
同时,利用光照优势,投资万元建设了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带来10万元左右的收益,并经过多方考察,在光伏项目下面的土地上建设了6座山泉水高密度养鱼池,每年养出1.5万公斤鱼。
于是,一棵芥菜、一条鱼、一个光伏项目,让桐木山村找到了致富之路,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加。
岁月不居,春秋代序。过去,村民住危房、旧房,家家户户打“井水”喝的穷日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家家住进洋房,自来水通到家门口,一周菜品不重样,顿顿营养又健康。
“农村工作就是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一茬人接着一茬人,久久为功,接下来,我们将以建设农业现代化为主方向,全力改变农村的面貌,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对于未来,胡红*踌躇满志、信心百倍。
点击下方图片可查看
“粤康码”使用指南
↓↓↓
↑文明用餐↑
↑防火公益↑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方筱通讯员刘佳钟福亮
图片:刘佳
编辑:肖声扬校对:陈忆文责编:*悦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