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德文化试谈阿婆嶂岭茶与明代英德古驿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试谈阿婆嶂岭茶与明代英德古驿道的关系

——兼讲盈德茗的美丽传说

文/郭锐

英德作为有多年建置史的古州邑,史载,元鼎六年(公元前年)置浈阳、含洭两县。古时“县本以山水而立名”,浈阳,因“浈水之阳”而得名;含洭,因“洭水所出”而得名。浈阳县境则包括今天的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及翁源、新丰县和佛冈县部分地区,含洭县境包括今天的英德市英西地区,从建置开始,浈阳、浛洸两县毗邻。

那么浈阳、浛洸两县既然毗邻,何以为界?那就要说起英德中部的一条大山脉,该山脉从古三隅地区(今横石塘镇及其周边)一直延伸至浈阳峡,古时行*地区的划分是根据山、水走向,山中有分水岭,一条水向东流,便是浈阳县,另一条水向西流,便是含洭县。当中的最高峰就是阿婆嶂,我们的“阿婆嶂岭茶与明代英德古驿道的关系”就从这里试谈起……

一、产地

据史载,明朝时英德所产贡茶为朝廷贡品。又据清康熙年间陈志权所撰写《重修英德县志·贡献志》记载:“叶茶七十斤七两,国朝:芽茶一十四斤五两,进贡朝廷。”其实清朝时英德县境内种茶遍及四乡。据清道光《英德县志卷十六物产篇·茶类》中记载:“赤朱山茶、石莲乡蓝山茶、阿婆嶂岭茶、溪头乡*岭、鹤子乡浮山茶皆奇品。”

“阿婆嶂岭茶,现山中仍有很多茶树”上山的樵夫如是说,但民间传说山上有一棵千年古茶树,至今未找到。如此神奇的千年古茶树为什么找不到?那就要从北江女神曹主娘娘的故事开始说起,曹主娘娘原本生活在英州麻寨乡虞湾村(今英德市英城街道城西社区一带),所以大家称其为虞夫人,她和哥嫂三人关系很好,他们一起耕作在麻寨乡,过着安稳平静的农耕生活,当时英州已开始产茶,南山煮茗台便是最好的见证,周边四乡八村的老百姓也开始种茶,虞夫人便和哥嫂一起在麻寨乡附近的阿婆嶂开始种茶,他们种了一棵茶树。不久后即唐代末年天下大乱,英西贼匪冒认*巢*始作乱,虞夫人在保卫家园有功的同时也战死沙场,后人尊奉她为曹主娘娘,才知道她原来是上天派来凡间守护家园的仙人,那曾经仙人种的肯定就是仙茶了,接下来人们不断去寻找那棵仙茶,一直未不到,但一直以来都有人说上山砍柴时无意中看到,所以传说这棵茶树是“有心去找找不到,无意之中却看得到”。直至后来,人们在阿婆嶂发现了曹主娘娘墓,周边是种了有几棵茶树,人们制成茶品尝过后,其味极佳,香气浓郁,比起其他茶叶更胜一筹,便开始把这几棵当作仙茶开始大量种植,虽然真正曹主娘娘亲手种植的仙茶依然还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人们在仙气缭绕的阿婆嶂岭种的茶在当时却大受茶客的喜爱,经过长年的积累到后来的明清时期阿婆嶂岭茶已经得到了广泛好评。

二、市场

阿婆嶂岭茶在明清时期开始大量种植和销售,那么市场在哪里?前有提及到,阿婆嶂岭位于浈阳县和含洭县的分界,但在明清时期,浈阳县和含洭县早已合并成为英德县,县治在今英德老城区,据《韶州府志·英德卷》和《英德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年(年),英德州降为英德县,属岭南道韶州府。是年,明太祖遣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率师由韶州直捣英德等地。贞阳故城废于战事,古城仅存80余丈。”、清代《英德县志》(道光版)“康熙九年(年)英德县城,‘环城以外皆芜草离离,西关仅茅檐数椽,东关则荒原瓦砾’。”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德县城经历了种种灾难而荒废,残缺不堪,户不过百,所以茶叶等货物的销售市场不言而喻就是英西重镇——浛洸。

浛洸,前临洭水、后枕岑山,千年繁华,长盛不衰。自汉代始计有年的县级建制史,直至元代仁宗延佑元年(年)才撤销并入英德州,这年间从汉代起又有多年的县治是在今天的鱼咀村,至唐代才迁移到今天的浛洸街,鱼咀在东汉时是西京古道的起点,直达长安(今西安),水路沿洭水(今称连江)直达广州,明清时朝廷实行海禁*策且留广州一口通商,连江的*金水道作用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如今在浛洸依稀可见昔日风采,鱼咀一条街就有商铺百余家,街边还有大码头、二码头等,可见这个水陆商埠曾经的繁盛;建于清同治二年(年)的广州会馆印证了浛洸文化与广府文化的密切联系,成为浛洸作为粤北重镇、商贾胜地的历史见证;浛洸现有7万余人,却有姓氏种,甚至有些稀僻姓氏连《百家姓》都未记载,不禁让人惊奇,由此可见浛洸的亲和力和开放包容的胸襟。

据《英德县志》(道光版)记载清代道光年间全县有圩场66个,其中只有城厢市西门大街和司前市(浛洸)有市苏杭绸缎,由此可见当时浛洸一是商贾云集的繁盛之地;二是明清时期广州一口通商对外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和茶叶,浛洸的交通往来地位无须多言,英德茶叶贸易至此已初出萌芽。

三、运输

既然阿婆嶂岭茶在浛洸商埠承载了英德茶叶贸易的初生阶段,那么明清时期此担担茶叶是如何从阿婆嶂运输到浛洸的呢?担当此责的必然就是横穿英德境内东西南北的明万历英德古驿道。

据《新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韶州府·英德县》和《广东通志》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间,每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县城以北沿北江两岸至曲江县交界,有县前、腰塘、大培、笪桥、钟家、牛渡、芦荻、高桥;县城以南沿北江两岸至清远县旧横石交界,有圃庄、碧落、峡山、洸口、藁洲、塘角、黎峒、百花、风门;县城以东至翁城交界有赤硃、大坑、大镇、溪头;县城以西至阳山邝家铺交界有长径、淘江、燕石、潭岚,以上共计二十五铺和浈阳、清溪二驿。这些铺所处的地方,大都是明清时期一些位于交通要道上的自然村落,铺名就是这些村落名,很多村落延续到现在,有些名称都未改变,有些名称虽有所变化,但或流传有序,或存在比较明显的音转、同义现象,大都有迹可循。分析上面的记载可知,驿、铺是当时官方驿传系统的两个网络,但也互相衔接。驿,主要靠马力、水运传输,需备马、备船,站点少,每段线路长。铺,主要靠人的脚力传输,所谓“步递”,基本上不需备马、备船,站点多,每段线路短。以点带面得知明万历英德古驿道的走向是分为南北、东西两条线路,以主要河流沿岸、地势平坦的山间平原和人口稠密的成熟农耕区为基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在英西地区,有专家和学者在开展南粤古驿道调查工作时,把田野考察所得与文献资料记载相结合,得知明代万历年间的古驿道(未知具体路名,暂且称为“英西古道”)走向和今国道线英城至浛洸路段大致相符,其东西走向一致,南北平均偏差-米左右。由此可知这条英西大动脉从古到今都是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在现存的古驿道遗址可以看到,路宽1.5米-1.8米,据石灰铺镇当地长者口述得知该古驿道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仍在使用,人们以畜力车或挑担拉货,每逢圩日时路上更是人头攒动,人们主要来往于石灰铺四大圩场(美村、竹田、独山、石灰)和浛洸街。由此可以判断,该古驿道在明清时期是阿婆嶂岭到浛洸的一条最便捷最近的道路,阿婆嶂岭茶无疑必是从这条路运输到浛洸的。

四、盈德茗的美丽传说

阿婆嶂岭茶从古驿道运输到浛洸,路上可有故事呢?答案是有的,而且是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据传说从前石灰铺有一位富贵人家素来爱茶,总是喝不同的茶又常说总没喝到意中茶。有一天府上茶叶刚泡完了,老爷大怒:“老夫不可一日无茶!”,并吩咐府上丫环赶快前往司前市购买茶叶,丫环急急忙忙刚出门,见到一年轻小伙挑着两担茶叶路过府前,丫环心想府上去司前市,怎么来回也要一整天时间太阳都下山了,老爷肯定心急如焚,之后便询问挑茶担的小伙子,小伙子介绍到自己的茶叫“英德茶”是在家附近的阿婆嶂岭采的茶,准备拿去市集卖。总所周知阿婆嶂岭在麻寨乡,麻寨乡又是讲“附城话”的地方(如今的英城街道城西社区大部分村落仍说附城话),所以当小伙子说这是“英德茶”的时候,丫环听成了“盈德茶”,也不管那么多,买了些小就匆匆忙忙回到府上拿给老爷,便说明这是在门口的挑茶夫手中买的茶,叫“盈德茶”,老爷泡一壶便饮,顿时喜从天降说了一声“简直是仙茶!我一辈子就喝这个茶!”。

尔后,丫环每天都站在府前等那位挑茶的小伙子,要继续买他的茶给老爷,但等了一天又一天,还是没见到他,上次买的那些茶叶,老爷也快泡完了,心急之下丫环决定前往麻寨乡阿婆嶂找那位小伙子。丫环日夜兼程来到了麻寨乡,又不知道小伙子叫什么名字,所以很难打听,便一直寻到阿婆嶂,希望能遇到他。过了许多天还是没有找到他,丫环也不敢回府,担心没买到茶叶会被老爷责骂,所以很无助,坐在山脚下的石头上哭,突然天上下起了大雨,丫环便走到附近的茅檐避雨,屋主开门了一看,丫环喜出望外了,他正是自己苦苦寻觅了多天的挑茶小伙!大家在攀谈中小伙告诉丫环,自己本名叫阿德,是樵夫,阿婆嶂岭茶是仙茶,传说是曹主娘娘种下来的,不是经常遇得到,要在春暖花开又仙气缭绕的时候才能看得见,传说那叫“茶缘”,上次是在自己上山砍柴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的。丫环心想自己身上的盘川用完了,加上没买到茶叶也不敢回去,所以便留在了麻寨,和阿德一起上山砍柴,卖柴所得盘川之后再回府,希望老爷能原谅她。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阿德每天早上带着丫环上山砍柴,希望能遇见仙茶树,太阳下山才回到村里,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过得恬然自乐,阿德对丫环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慢慢地他们便倾心了。

有一天,阿德像往常一样带着丫环上山砍柴,因为前一晚下了雨,山上轻雾弥漫的,风景格外优美,走着走着,突然丫环滑了一跤,那是悬崖边上,阿德使劲拉着丫环的手,快没力气了,丫环说:“你快放手吧,我们来世再续前缘”,阿德始终不愿意放手,说:“我答应过要照顾你一生一世的,没了你我怎么活,要死我们一起死”,终于阿德竭尽力气了,他们一起掉下了山下,他们都闭上双眼感受今生在一起的最后时光那一刻,山下一颗茶树的粗壮枝丫勾住了他们的衣服,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勾住他们的竟然是一颗千年仙茶树!

他们采了茶挑着担一起开心地走在回府的路上准备见老爷,他们还带着两个愿望,一来丫环希望老爷能原谅她,二来阿德要向老爷提亲,希望能把丫环许配给他。回到府上,他们向老爷讲述了故事,希望老爷能原谅丫环,阿德还向老爷提出了要娶丫环为妻,老爷正喝着他们带回来的阿婆嶂岭茶,和蔼和亲说道:“我从来都没有生气,丫环自幼无父无母,我把她收留在府上,早就已经把她当女儿看待,今日她能够遇到意中人,我又喝上意中茶,我当然很开心”,老爷接着说道:“你们相识是因为盈德茶,所以是茶缘,小伙子你叫阿德,丫环自小无名,我就给她取名‘阿盈’吧”,老爷说着放下手中的盖碗,指着外面不远处那座山,“你采茶那里叫阿婆嶂,我们这边有座阿婆山,我给你在山下划一片土地,你把阿婆嶂的茶拿过来种,我给这款茗茶想了一个名字,取自你们两的名,叫‘盈德茗’”。

从此,阿盈和阿德因为茶缘而喜结姻缘,他们一起在阿婆山下种植着盈德茗,并希望天下间品尝盈德茗的有情人都可以终成眷属……

英德茶业,经过上千年的积累,近百年的发展,可歌可泣的故事可圈可点,数不胜数的典故不胜枚举。如今英德红茶已飘香万里,相信在新征程上,阿婆嶂岭茶能以其浓郁而深厚的茶文化来推动英德茶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试着从产地、市场、运输三方面谈英德的交通和茶业之间的关系且冒昧作出一些见解,加上盈德茗的美丽传说,为此增加一些情感元素,由于历史资料残缺,当代资料不够完备,加之仓促成文,缺点与错误在所难免,谨请您批评指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