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民做主白居易 [复制链接]

1#

半岁识字的聪明娃

作为中唐诗人的优秀代表,白居易在很多方面都很成功。他写诗名气大,当官品级高,晚年生活也逍遥自在。

白居易智商很高,据他自己说,出生仅六个月时,奶妈把墙上的“之”“无”两个字给他看,他就可以准确分辩,屡试不爽。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与元九书》

这件事的真实性,需要打个小小的问号。因为人类到底多大有记忆,直到现在也没定论。半岁能记事,听上去似乎不大靠谱。不管怎么说,白居易从小是个聪明娃,这倒是事实。众所周知,他在写下“离离原上草”时才十多岁。

白居易不仅聪明,而且很用功。在给好朋友元稹的书信中,他曾经描述过自己年轻时学习的情景。

二十已来,书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zhī)。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mào)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与元九书》

二十岁之后,白天写文章,晚上读书,其间还要学诗,连休息都顾不上。由于太过辛苦,以至于口舌经常生疮,手肘也长了厚茧。成年后身体不够健壮,没等上了年纪就落齿白发;眼睛昏花,经常感觉眼前有万只苍蝇飞过。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聪明加用功,白居易于二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是当年进士中年纪最小的一个。接下来就是进入官场,等着在仕途上一步步前进。此处,有必要补叙一下白居易的身世。

白居易祖籍是山西太原,但他本人出生于河南新郑。他的祖父白锽(huáng)、父亲白季庚都考中明经、当过县令。他的外公陈润也当过县令,还是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有诗作收录在《全唐诗》里。

白季庚在徐州某地担任县令时,曾经召集民众,帮助徐州刺史抵御藩镇的叛乱,从而立功升官。可见,虽然身为文官,白季庚也是很有胆识的人。

以上提到的几位白家长辈,官职都不高,但作为基层官员,对民生疾苦接触很多。毫无疑问,来自家族的耳濡目染,对白居易日后的为官之道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也文章“败”也文章

如前所说,白居易的家族中有好几位基层官员,肯定对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进入官场的最初几年,“积极”这个词已经不足以形容白居易的表现,“亢奋”还差不多。

比如,当上左拾遗之后,他很兴奋地写了一首诗,表示就连陈子昂、杜甫这样的大才子都曾经在这个小官位置上待过,自己如果不干出点成绩,就会心中有愧。

拾遗只是个八品官,在所有品级里排倒数第二。为什么白居易这么激动呢?

拾遗表面意思是“拾起遗漏的东西”,其实就是帮助皇帝查缺补漏,给皇帝提提意见建议。这个官职有成也文章“败”也文章个特殊之处,就是能和皇帝直接对话,所以责任重大。

白居易之所以能当上左拾遗,和皇帝的赏识有直接关系。很可能是因为《长恨歌》打动了皇上。

白居易对这份工作超级认真,有时认真到让人讨厌。

有一次,皇帝的一个任命引起众多大臣的不安,纷纷上书表示反对,白居易的意见格外激烈,皇帝非常不高兴。

《旧唐书》说:“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zhuó)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皇帝的意思是:“白居易这个家伙,明明是我提拔他当官,没想到他居然对我这么无礼,实在让我无法容忍。”

还好,陪在皇帝身边的李绛是一位正直的宰相,他马上劝皇帝,说白居易之所以这么固执己见,其实正是为了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这时的唐宪宗也算是个开明皇帝,于是很快就消了气。

拾遗给皇上提意见主要有两种方式——“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意思是“小事写下来递交上去,大事在朝廷上当面提议”。不过,在这两种方式之外,白居易还玩出了新花样。

有一些事,不适合直接提意见,白居易就把这些事都写到了诗歌里。他认为,这些诗歌流传出去,总有一些会传到皇上和高官的耳朵里,也就起到了劝谏的效果。

可是,这些诗歌确实是传出去了,但劝谏的效果不怎么样,得罪的人倒是越来越多。

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要者切齿矣!

这一段话,是白居易自己总结的外界反应:有让人认为不合适的,有让人很不高兴的,有让权贵生气的,有让高官恼火的,有让掌握*权的人痛恨的……

所以,白居易后来被人举报,被贬官到江州做司马,整日无所事事。

话说白居易被举报的理由,和他另一首标题为《新井赋》的诗有关系。

为什么一首写井的诗会被人举报呢?说起来确实很奇葩。举报人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亡,他却写了一篇《新井赋》,这足以证明他“用词浮华,品行不端”,所以不能被重用。

事实上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很早,和白居易母亲之死根本扯不上关系,是个莫名奇妙的罪名。一心为公,却因为这样的理由被贬官,这一次的打击对白居易来说实在太大,也许在这时他便已产生了隐居的想法。

当官要为民做主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里作品流传最多的,有近三千首。其中有两个系列很有名:一个是《秦中吟》,共十首;另一个是《新乐府》,共五十首。

《新乐府》的每一首作品,白居易都在标题上注明主题。比如,入选了中学课本的《卖炭翁》,注明“苦宫市也”,表达的是对当时“宫市”的不满;比如《新丰折臂翁》,注明“戒边功也”,表达的是对百姓被强征入伍的同情。

《新乐府》里有一首《道州民》,标题上注着“美臣遇明主也”,意思是君臣在这件事上都表现得很得当。道州是今天的湖南省道县。这首诗说的是道州刺史阳城的一段感人事迹。

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

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

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

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道州有很多侏儒,最高的只有三尺左右。

他们每年都被当作矮奴买卖,并作为道州的土特产进贡。可是哪里有这样的土特产?难道没听到百姓生离死别,老人为孙辈哭泣,母亲为儿子哭泣?自从阳城来到道州,再也没有进贡过矮奴,引得宫中频繁质问。阳城自称曾经查询过《六典》,本地没有的土特产是没法进贡的。道州的水土养育的,只有矮民而没有“矮奴”。皇帝被他所感动,正式颁下诏书,取消了这项进贡。道州老老少少都欢欣鼓舞。父兄子弟从此不必被拆散,矮民也能以自由身正常生活。当地百姓至今对阳城感激不尽,一提起他来就热泪盈眶。为了不让子孙忘记他,很多人家生了男孩子,都用“阳”来取名。

从隋末开始,当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挑选机灵伶俐的侏儒,称其为“矮奴”,作为当地“土特产”献给皇帝。每进贡一名“矮奴”,就会有一个家庭被生生拆散,百姓苦不堪言。

这种情况,直到阳城出任道州刺史后才被杜绝。

山西省有个阳城县,不过我们这里所说的阳城是个人名。

阳城为人正直,到道州上任不久,就果断废除了进贡“矮奴”的陋习,并顶住压力向皇帝据理力争。皇帝被阳城所感动,正式取消了当地这一“贡品”。

回过头来,再看看这首诗的标题。虽然注明是“美臣遇明主也”,但全诗的重点是“美臣”而不是“明主”。更何况,当时在位的皇帝唐德宗,也确实不是什么真正的“明主”。

《新乐府》五十首作品大多数是批评各种不好的社会现象,《道州民》是为数不多的以表扬为主的诗之一。这首诗完全可以被视为白居易为官之道的自白,那就是“当官要为民做主”。白居易之后的做官经历,也完全符合这个原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