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泼水节花式数九冬猎冰嬉古人冬季 [复制链接]

1#
刘*连挂号 http://m.39.net/pf/a_9374760.html
                            

年的第一场大雪之后,冬季的各类娱乐项目开始齐齐上阵,滑雪、滑冰、赏冰雕……有时候不禁感慨:“还是现代生活多姿多彩,要是生在古代可要多无趣”。

NO!你要是这么想,也就太小瞧古人的实力了,虽然没有wifi和手机,但是古人过冬的乐子可不比现在少。

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看一看——

豪放派的最爱—“泼水乞寒”

进入冬季,有一些“勇士”在街上举行冬季泼水节,称为“乞寒之戏”。

这种游戏十分简单:每当冬天最冷的时候,人们纷纷脱去衣服,脸上戴着面具,手里抱着装水的盆盆罐罐,在大街小巷一边朝伙伴身上泼水一边又唱又跳。

乞寒之戏起源于西域昭武九姓之一的康国,据说可以驱除邪祟,唐朝时传入中原地区。开始是住在长安的西域朋友们自娱自乐,后来长安本土的耐寒人士也加入进来,这群人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冬泳爱好者或冰桶挑战者。

尤其是下着大雪的日子里,乞寒玩冬的人们穿着极少的衣服又蹦又跳,而怕冷的人们穿着棉袄在远处摇旗呐喊,真是长安城一景!

內蒙和林格尔汉墓百戏画像石

他们唱的音乐有个您十分熟悉的名字,叫“苏莫遮”,也就是宋词中著名的曲牌“苏幕遮”。

不过乞寒之戏始终是少数不惧寒者的游戏,大部分人冬天的娱乐活动还是比较保暖的。如富贵之家往往在园林中搭起雪山、雪狮子、雪景观,以娱眼目和供小朋友玩耍。

深闺派的最爱—“九九消寒图”

漫漫冬日,古代深闺女性的室内“越冬”活动也是脑洞大开。涂卡类游戏相信大家都玩过,其实早多年前,就已经有古代版的“涂卡游戏”了,而且形式丰富多样,还有个相当文艺的名字——《九九消寒图》。

其中,《九九消寒图》又分为画圈式、文字式和画素梅式。

画圈式

在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记载:“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之候”。在一张白纸上画九个大方格,上面写图名,下边写“九九歌”。从冬至日起,每过一天便用笔点染一个圈。

这规则其实与气象还有莫大的关系——点的时候只点圈的某一部分,以便区别不同的天气,规则如下:“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就是说如果是阴天,就在圈的上部分染墨,如果是晴天就把下面一半染黑,左边代表风天,右边说明有雨。

如果这天有雪就把中间染黑。等红圈全部染完了,则九出春来。另外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晴为红,阴为黑,雨为蓝,风为*,落雪则白。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纸上也五彩缤纷。

这种记录每日天气的消寒图比较简单,在农业时代,对于计算雨雪天气,“估来年丰歉”还是很有帮助的。

文字式

第二种文字消寒图略复杂些,称为“写九”。选九画的字九个,组成一句诗句,每画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是常用的写九的一句话,用于表达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

悬挂于故宫养心殿的文字版《九九消寒图》

“写九”还有更复杂的形式,便是在每一笔中留白填涂出每日的天气。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记录:“宣宗(道光)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南书房翰林日以阴晴风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画,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汉声《美哉汉字》一书选用了一幅故宫旧藏“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消寒图,图上每一笔都用蝇头小楷写着当日天气,如“终日凉风侵入皮肤如刀刺”、“冷”等,最后一笔还写着“浪费笔墨今日休风”,可见到了九九的最后一天,总算春暖花开了。

画素梅式

第三种消寒图则比较浪漫和美观,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有九个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或者八十一朵小小的梅花,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

每过一天就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个花瓣或一朵,花瓣尽而九九出,九尽春深,冬去春来。染完的素梅不但十分好看,而且犹如一幅精心构思、技法独特的梅花图。古时百官在冬至日上朝毕后,互拜礼仪时还会素梅“九九消寒图”相互雅赠。

更有趣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曾提及此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妇人每日清晨梳妆的时候用胭脂点素梅图,别有一番闺阁之中的乐趣。

相对于现代人对着日历望眼欲穿的样子,古代女孩子“挨”过冬天的方式显然要雅致多了!

热血派的最爱—“射箭冬猎”

冬天时,男子的一身热血志向是不会“冬眠”的。无论贵族绅士,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你是男子,古代冬季的习射是怎样也不能荒废的。

清《一箭双鹿图》局部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对习射兴致很高,可能与会得到丰厚的回报有关系。在先秦《墨子尚贤》中有记载:“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说的意思是:要使国家善于射御之人增多,就必须让善射的人富裕。在这种*策背景下,民间热衷于冬闲时间练习这门技巧也就很好理解了。

清《乾隆射箭图》局部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隋唐时,实行的“府兵制”推动了民间习射之风。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诗中写道“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唐朝开考“武举”科,武功好也能中举当官,更刺激了民间的冬闲“习射热”的盛行。

南宋《胡骑春猎图》局部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这么看来,射箭活动是民间冬天必有的日常打卡活动了。闲来无事即可强身健体;还可以上山打野味,给自己冬日加餐;甚至可以用一腔热血报效国家,走上人生巅峰。

运动派的最爱—“冰嬉”

古人最流行的冬季运动项目——冰嬉,了解一下。

关于冰嬉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女真族发明了一种新型滑冰工具——竹马,人踏在竹马上,手执曲棍,就可以在冰面上自由滑行。到了明朝时期,冰嬉已经演变为独特的*队训练项目,还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冰鞋处。

清代冰鞋

至乾隆年间,冰嬉已经成为一项国民运动,乾隆帝不仅将冰嬉称为“国俗”,同时创立了名为“技勇冰鞋营”的滑冰特种小天团。每年的冬至到“三九”期间,太液池上就会举行冰嬉大典,乾隆帝甚至亲自出马,冰嬉也慢慢变成了全民游艺。

清《冰嬉图》局部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当时最大最权威的kol,乾隆帝就是冰嬉运动的头号fans。当然这游戏,也并非皇家专属,民间亦有不少冰嬉高手。冰嬉这一运动在古时风靡全国,是运动派最爱的项目,没有之一!

清乾隆时期张为邦、姚文翰作《冰嬉图》

知己派的最爱—“围炉饮酒”

寒冬时节,知己之间的围炉夜话、饮酒作诗,则是古人冬日极力追捧的小型消遣项目。

清《雍正行乐图》局部图源: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围炉夜话在诗内,恣意洒落在诗外。携三五好友围炉烤火,饮满一杯新酒,促膝长谈,朋友之间的温情在室内无限蔓延。

白居易那首《问刘十九》,虽隔了一千多年,仍可以一窥那份甘洌如酒的冬日情谊:“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清《十二月令轴》局部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冬日里窗外风雪漫天,屋内静谧如春,红泥小火炉正旺,身旁的知己好友在诉说衷肠。此情此景,就算不会喝酒的人恐怕也忍不住要来上一杯吧。

盘完你会发现——

古人还真挺会玩啊!

冬季“花式”娱乐项目一点不少,

是不是有点跃跃欲试了?

更多推荐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原标题:《泼水节、“花式”数九、冬猎、冰嬉……古人冬季挺会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