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明日大雪雪盛无雪,甫入冬 [复制链接]

1#

●REC

Major

大雪

Snow

大雪,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一,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在公历12月6日至12月8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此时,天气更冷了,降温、降雨甚至降雪的频率也高了。

说到下雪,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中曾描写,当时下雪后,都城里王公贵戚玩乐赏雪时的情形,后苑的宫人会进献“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还会做雪花、雪灯、雪山,用金盆盛着雪雕的诸般玩意儿供王公贵戚赏玩。不过,如今连年暖冬的江南,雪越发少了,大雪节气一般无雪,待到大寒才时而有雪,下雪之时总能引来报刊媒体的报道。

12月的江南,刚刚迈入冬季不久,雪虽少,起雾的日子倒是变得频繁起来了。碰上冬雨霏霏、早晚气温较低之时,晨起的人们一掀起窗帘,便看见一片白茫茫的大雾。在文学家的笔下,这雾便如江南的女子,婉约、轻柔而又灵动,不过在赶路人的眼中,多少有些不便,眉毛上、鬓发上、帽檐上的露珠又添了几分清寒。于是,人们心中盼着阳光,等这雾散了,冬藏备年的活计也将开始了。

冬舂夏安,起荡市鱼

经过秋天的收割、稻谷脱粒、晒谷等繁重劳动之后,大雪到冬至节气时,各地农人会陆续开始舂米,为来年开春备下粮食。南宋地方志《吴郡志》曾记载冬季农人舂米为“一岁粮”,放置于瓦龛中贮存,使其不易生米虫或者米虱,“谓之冬舂米”。趁着农闲舂米,可保来年一岁温饱,因此农谚有“冬春夏安”之语。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环环相扣,岁月就在农人日复一日的细心计划下、勤勉劳作中流淌着。

舂米,要用石臼,农人对着其“衣食父母”的田地农具总是心存畏,俗谚有“人是娘舅大,石是舂米臼”。浙江嘉兴新丰的春米风俗与别地略有不同,农人将刚著好的糙米用杵臼舂成半白半糙的米后,还要将之放入米囤进行囤制。拿些枯桑叶、米糠拌着大米加热后,用稻柴裹扎成柴团,放于米囤之中,做个“囤芯”,俗称“发芯”。大米围着囤芯被徐徐倒入,利用囤芯散热,米糠吸潮,如此这般不断反复操作。等到十几天后整囤大米都成了暗红色,冬舂米即成。做冬舂米之人必得有一定量的大米,因此家有冬舂米者,多是富足的小康之家。这样的人家常常是待嫁姑娘的中意之家,无怪乎有歌谣“嫁姑娘嫁拨啥人家,要嫁冬春米囤高来攀勿着”。除了便于贮存,冬春米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膨胀性佳,用等量的米可以烧出更多分量的饭。农人终日劳作,有时便会用少量冬舂米果腹,以节约粮食。此外,冬舂米松软,非常适合夏季烧粥。新丰当地有谚云:“家里备有冬春粥,郎中先生朝伊哭。”说的便是夏天吃点清淡的冬舂米粥,人不易生病,自然用不着医生了。

江南河道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各处浅水湖荡都有淡水鱼类聚集,每岁寒冬起荡捕捉的鱼,称为“起荡鱼”。“荡”有“家荡”与“野荡”之分,有人看守、管理的,称为“家荡”;野外天然湖荡则是“野荡”。凡是野荡,则水面多有菱角、荷藕、芡实等,鱼儿聚集于荡中自生自长。清同治《元和唯亭志》记载的归圣脉《鱼沼荷风》一诗曾描绘了一番当时桑荷繁茂、鱼池连片的苏州乡野图景,其诗云:“湖畔萦洄千亩池,沼堤杨柳绿垂丝。翩翩荇藻鳞翻锦,苒苒芙蕖香浥腮。”风光旖旎,令人神往养鱼者多在春季购进鱼苗,多为青鱼、鲫鱼、草鱼等。民国以来,鱼秧多来自江西九江一带,太湖流域每年天有专门的“鱼秧船”,会从“苏常出长江往贩”鱼苗(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三)。初时“鱼秧,细如针缕;蓄之池,三年可食”(清同治《苏州府志》卷二十二《物产》)。到了寒冬十一二月,养鱼人将荡水排干,取大网“涸泽而渔”,称为“起荡”。起荡常常一网而尽全荡之鱼,“如青鱼、连鱼、鲩鱼,亦艇载而出”(清代顾禄《桐桥倚棹录.市荡》),一时之间鲜鱼大量上市,鱼市交易顿时热闹起来了。

北宋佚名雪渔图卷

说起鱼市,又有击鼓成市、以斗量鱼的有趣风俗。清乾隆《震泽县志》曾记载“渔人以鱼入市,必击鼓卖之,自唐至宋皆以斗数鱼”,想来唐代时此地鱼市便已经有相当规模了。市场中的渔货之多,交易量之大,令人咋舌,直到明代以后买卖才以秤代斗,但至清代仍有“以斗量鱼”的习俗。时至今日,太湖渔民仍然习惯以一篮十斤的方法来计算鱼的产量和售卖单价,依稀可见古老习俗的痕迹。

大雪腌肉,冬藏备年

俗谚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前后,江南人家便开始忙着腌制各种肉食。到了有阳光的日子,朝阳的屋檐下、角落里、巷子门前,便可见到家家户户晾晒的腌货了。这般光景,如今在城市的高大厦中并不多见,不过若是踏进老城区的巷子里,瞬息间便会被这飘香的年味儿吸引,竹竿上、屋檐下,挂满了酱鸭、酱蹄、腊肠等等,空气里弥散着浓浓的酱香味儿,闻着这气味,人们的心也安定下来了,“年”真真切切地到了。腌制肉食,自然是为了准备过年,旧旧时没有冰箱,腌制过的肉便于保存,可一直吃到来年开春,十分经济。此时,谁家晾晒的腌货最多,谁家主妇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做大户”的美妙感觉。

“腌”分两种:一种拿盐腌,是“盐货”,比如腊鸡、腊肉等等;一种用酱油浸,叫“酱货”,比如酱肉、酱鸭、酱鹌鹑、酱鱼干等等。腌盐货,先要炒盐,加上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配料一起炒,炒熟了抹在猪肉、鸡肉或者鱼肉表面,反反复复、里里外外地抹,抹均匀、抹透了,直到肉色由鲜红转暗,渗出卤汁来。如此腌制十余日后,拿竹签撑开鸡腹、拿钩子穿起腊肉便可晾晒了。

在“大雪腌肉”的舞台上,酱货以绝对的数量与种类占据了主场优势。三四只酱鸭、两三斤酱肉、一两只酱鹌鹑,再来几片鲫鱼干,咂吧几口老酒,该是何等的惬意!近人丰子恺在《湖畔夜饮》中曾说他让“女仆端了一壶酒和四只盆子出来,酱鸭,酱肉,皮蛋和花生米”,与CT君对饮闲话,甚是畅快。

杭州人有句俗话为“无酱鸭不过年”。清时,杭州酱鸭名气颇大,清人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中记载“酱鸭一味,以杭城绍酒店所制者为佳”,每年各个酒肆自制酱鸭,有数百只之多,不到冬至就会销售一空。俗语有“你有掼地西北风,我有陈酒酱鸭送”,酱鸭可是达官贵人相互往来的送礼佳品,当时有“官礼酱鸭”之称。

酱鸭当选饲养了两三年的绍兴麻鸭,最好是老鸭,因其口感筋道。麻鸭其貌不扬,因全身灰白的羽毛上带有褐色麻点而得名。南宋诗人陆游游览会稽山时,曾写《会稽山行》,其中有“陂放万头鸭”之语,想来当时绍兴人饲养麻鸭已经相当普遍了。绍兴水乡,河湖密布,鱼、虾、泥螺等小水产丰富,养鸭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且此地酿酒业发达,大量的酒糟亦可作为麻鸭上好的饲料。俗谚有“种稻酿酒,酒糟养鸭,鸭粪肥田”,如此循环利用,各得其所。别看麻鸭体形不大,却肉质肥嫩,味道鲜美,被赞誉为“禽中明珠”鸭子选好了,还要看酱油。讲究的人家,在酱油入缸前,要加上生姜、桂皮、香叶、茴香等十多种配料,用大火熬制才成。随后将整只鸭子浸入,再压上一块扁扁的大石头,时不时翻动鸭身,保持咸淡均匀。酱油浸个三四天后,便可以挂起来晾晒了。晾晒酱鸭是靠天吃饭,酱鸭的口感好不好,得看老天爷的“脸色”。碰上连绵的冬雨,老杭州人心里可得担忧了。若得连续的暖阳高照就再好不过了,北风呼呼地刮上几天,将酱鸭吹干,晒出油。如此这般,晒出的酱鸭鸭皮紧实,表皮深褐色,鸭肉枣红色,入口咸中带鲜,筋道耐嚼,久吃不厌。

对于酱鸭,最地道的烹饪之法还是蒸,蒸好的酱鸭原汁原味,鸭肉丰腴扎实,咀嚼之间齿颊咸香之味渐起。味是江南游子心心念念的家乡味道,鲁迅在年1月16日给母亲的回信中曾写道:“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略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这便是江南冬季最踏实的味道,经久不坏。

江南初冬,大雪节气,景物免不了有几分萧瑟之感,却很难见到飞雪。人们只能通过流行的谚语来想象“小雪不见雪,大雪漫天飞”的北方景象。然而此时的鱼米之乡,丰收之后,物产丰饶,坐贾行商,冬市繁华,却又是另一番冬日图景。

文字/《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图片/网络

意苏州

苏州艺文类自媒体

—FIN—

原标题:《明日大雪:“雪盛”无雪,甫入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