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晓明
人生在世,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
两个好的选择摆在面前,不怕选择,选哪个都使人感到快乐。
孟子曾经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属于天下美味。当二者不可兼得,只能选一个时,孟子更喜欢熊掌,所以就选择了熊掌,一点都不用纠结。
一个好的选择和一个坏的选择摆在面前,那更不用怕选择。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都会选择好的。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语也。”
美人与名花,乃是人、物中之精华。若将二者比较,则各有所长。美人胜于名花的地方,在于美人会说话,善解人意,能交流感情,而花则不能;名花胜过美人的地方,在于花能产生香味,沁人心脾,而美人却不能。
美人不会生香,而名花难以解语,此二者一定是难以兼得的。那么宁可以舍弃生香者,也要取得解语者。可见对人类来说,感情还是排在第一位的。
人是群居动物,语言的产生和交流,正是人类的标志。人类通过语言而产生了概念,从而建构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人类的苦乐悲欢,完全建立在语言和概念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没了语言,也就不会有苦乐悲欢的概念,更不会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了。所以,人们宁可要“解语花”,是因为她可以沟通感情。
最难的是,两个坏的选择摆在面前,选择哪一个都很痛苦。这个时候,人们要选择的是更能承受哪一个带来的后果。
白居易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关心百姓疾苦,在很多诗歌里都描述了当时最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他在《新丰折臂翁》中,就描写了一个老翁在二十四岁时,面对征兵所做出的心酸的选择。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疾人呢?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共征兵二十多万,均全*覆没。
征兵对于百姓来说,就是一条有去无回的死路。“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老翁当年二十四岁,也面临着死路一条。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他以一条胳膊的代价换来了生命的保全,接下来的六十年,残臂的痛苦时时伴随着他。但老翁不后悔,并且欣喜自己能活到现在,没有落得个尸骨无人收,只能做一个远在云南的望乡*的后果。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孤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万人冢上哭呦呦。”
这个老翁在面临出征或断臂的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其抉择令人心酸,但他落子不悔的精神又不得不令人佩服。
现在的我们,虽然不需要面对当年折臂翁那种折臂保身的痛苦抉择,但也时常面临着“二者不可得兼”的选择。找工作,选择了大城市,意味着无法时时在父母身边尽孝;选择了小城市,意味着没有好的发展机遇。
找伴侣,选择了位高权重的,就得忍受他频繁的应酬;选择了位低权轻的,就难得到锦衣玉食。
做选择,要根据自身情况,三思而后行。更重要的是,做了一种选择之后,就不要再纠结于另外一种选择。无论前方是什么,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