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居易也曾是愤怒小青年,后来却大隐隐于 [复制链接]

1#

离离原上草

作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景色之一,“草”在唐诗里出现的次数不少,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为数不多的、专门写草的唐诗之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很多人在接受启蒙教育时,学的只是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名字也没那么复杂,就一个字《草》。关于这首诗,还有个“白居不易”的故事。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才十几岁,据说他当时来到都城长安,拜见成名已久的诗人顾况。顾况起初还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看到他这首诗之后肃然起敬,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

这个故事也许是想证明白居易从小就才华横溢,但十有八九是假的,原因是顾况和白居易当时都在苏州。顾况是苏州刺史韦应物诗会上的常客,而年纪尚小的白居易却没机会参与这样的场合。当然,既然是在苏州,即使两个人曾经交流过,顾况也不大可能说出“长安米贵”这样的话。

抛开玩笑不说,“居易”两个字的意思,难道真是“居住容易”?非也非也,这个名字来自《礼记》里的一句话:“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意思是:“君子生活得朴实无华,等待命运的机会,而小人总是怀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

除了《草》,白居易最有名的作品是两首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三十岁左右时,白居易曾经担任过盩厔(zhōuzhì)(今陕西周至县)县尉。在此期间,他常和好友去附近的仙游寺游玩,而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马嵬坡。安史之乱中,杨玉环就在此处被缢死,而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生离死别的故事也让人感慨不已。

当时马嵬事变发生已整整五十年,但还没有一首诗完整地叙述事件全貌。同行的朋友说,这么轰动的题材,应该写出来让后人知道才对。于是白居易挥笔写下八百四十字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读起来通俗易懂,流传极广。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此后又衍生出元杂剧《梧桐雨》、清代戏剧《长生殿》,都和白居易这首诗有关。甚至日本最著名的古典小说之一《源氏物语》,也借鉴了很多《长恨歌》的情节。

《长恨歌》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的名句也很多,比如用来形容美女的“天生丽质”,形容女子落泪的“梨花带雨”。还有,“天长地久”四个字,也正是从本诗开始才和爱情扯上关系;至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成为后人歌颂爱情的名句。

另一首名作《琵琶行》,写于白居易四十四岁时。此前一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前途一片黯淡。有一天,当他在浔阳江头偶遇同样来自京城的琵琶女,听了对方从红极一时到流落江湖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分,写下自己一生中最好的作品之一《琵琶行》。

《琵琶行》不仅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上佳之作,而且还创造了很多个成语和常用语——“千呼万唤”“窃窃私语”“秋月春风”“暮去朝来”“门庭冷落”“司马青衫”“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爱民一愤青

白居易年轻时也曾是个很出名的“愤青”。

二十八岁,白居易考中进士,是当年十七位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几年后,他以“右拾遗”之身份,开始了自己的“讽喻”生涯。

“拾遗”“补阙”都是唐朝的谏官,主要职责就是提意见,是个得罪人的差事。白居易当了三年右拾遗,没少得罪人——节度使疯狂掠夺老百姓,他反对;宦官权势熏天,他批评;有官员遭遇不公正待遇,他出头辩护;地方遭遇旱灾,他建议给农民减税……

有些事可以直接给皇上提意见,但有些事不可以,白居易就写到诗里,久而久之凑成了两个系列。

一个系列主要以事件为线索,名为《秦中吟》。比如在《重赋》里,他批评官府“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在《歌舞》里,他写了“岂知阌(wén)乡狱,中有冻死囚”。

另一个系列主要以人为线索,名为《新乐府》。如《卖炭翁》里,主人公“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但辛辛苦苦烧出来的上千斤木炭,官使却只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就要换走;《新丰折臂翁》里,主人公为了免于从*,竟不惜自断肢体。

白居易口无遮拦地提了三年意见,居然还安然无恙,从一个侧面证明唐宪宗当时还是一个很开明的皇帝。但也许是白居易得罪的人确实太多,不久后,他先是被安排了几个闲职,后来又被贬到江西九江,做了个江州司马。

在没有机会改变现状的时候,白居易只能通过上书表达不同意见、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一旦有机会主*,白居易就是一个非常受老百姓爱戴的好官。

白居易做过忠州刺史、苏州刺史、杭州刺史,留下很多善*。他担任杭州刺史期间,在西湖兴建水利工程蓄水浇田,让老百姓世代受惠。在他离开杭州时,虽然自谦没有太多功绩,但在诗里很欣慰地提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中隐”隐在分司官

唐代诗人辈出,光是《全唐诗》里收录了作品的,就有两千五百多人。

其中,李白的作品有一千多首,杜甫的作品有九百多首,数量都很可观。不过在这项数据上名列第一的,是留下了三千多首的白居易。

“写作数量”和“传世数量”是两回事,写得多,能留下来的不一定多。为什么白居易流传下来的作品最多,是因为他既有钱又有闲;为什么他既有钱又有闲,是因为他不仅是“太子宾客”,还是个“分司官”……

“太子宾客”是太子的属官,品级是正三品,负责教导太子,由于事关皇家接班人的成长,也算个重要岗位。我们以前说过,贺知章退休时的官职也是太子宾客,还受到唐玄宗的亲自欢送。

白居易晚年也出任太子宾客,但和贺知章有很大的区别——太子在都城长安,而白居易却在东都洛阳,头衔全称是“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唐朝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长安许多重要职位,在洛阳都有个“备份”,叫作“分司官”。但因为国家的重要事务都在长安,洛阳的这些“分司官”其实都没什么正经事。白居易这个“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禄俸优饶官不卑,就中闲适是分司”——俸禄优厚、官位高、工作还很闲适,太让人向往了。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就是说在郊野“隐居”的只能算是“小隐士”,在朝堂上“隐居”的才是真正的“大隐士”。而白居易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分司官,既不是“小隐”,又算不上“大隐”,介于二者之间,所以自称为“中隐”。

古时候,文字整理是件费时费力的事,很多人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作为“中隐”的白居易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花了大量时间来整理自己的诗集。

早在四十岁左右时,更确切地说,是在被贬江州司马期间,白居易就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

这件事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白居易年轻时就很高产;第二,白居易很重视整理自己的作品。

白居易的诗很早就流传到日本,受到日本上层人士的追捧。一方面固然因为他的诗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很可能也和他注重整理作品有关系。

在中国,白居易的诗就更流行了。同样是在江州时,白居易就在给朋友的信中不无得意地提到这一点:“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长安到江西这三四千里的路程中,乡村、佛寺、旅店、船舶中,到处能看到我的诗;普通百姓、僧人、寡妇、少女口中,也不时吟唱我的诗。”

甚至好几位皇帝也都是白居易的粉丝。

唐宪宗虽然贬过白居易的官,但最初正是因为欣赏白居易的文才,才提拔他当了右拾遗。唐宪宗由于对白居易屡次直言上谏不满,还曾私下对人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唐宪宗的儿子唐宣宗李忱也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诗,他在登基后还想请白居易出任宰相,可惜白居易已经去世八个多月了。

惋惜之余,唐宣宗还亲自为白居易写了一首悼诗,特别提到白居易最著名的两首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其中最后两句,明显是在模仿白居易的名句“更待菊*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