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地理实践中,对龙的旁正识别问题,是经常要遇见的,我们是如何去辨别的呢?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地理人子》上说:夫龙一也,而有旁正之分。盖正龙者,禀受得正气而行,而其旁受诸山皆来拱卫者也。故一祖之下必有数龙,观龙者须审其孰为正龙受穴之山,孰为旁龙从卫之山,于此分别明白,则取舍有正见也。夫所为旁正之分者,有数说焉。
《葬经》曰:“重冈迭阜,群垄众支,当择其特大则特小,特小则特大。”此则以大小特异者为正龙也。一行禅师云:“数龙并出孰为先?长短高低是妙玄。众短要从长处觅,众长须向短中扦。高下亦当依此诀,石山元在土星边。君今但指朝山看,朝应无情定是偏。”此则以长短、高低、土石及朝应之特异者为正龙也。吴公云:“数龙随出孰为奇?贵贱尊卑总要知。三五七龙同发迹,正龙必定是中枝。更看星体还特异,又审穿峡有护持。若是从龙俱不应,便于此处别玄微。”此则以龙之居中而星辰特异、过峡周密者为正龙也。
要之,诸说各有攸当,而吴为密。盖中即正也,旁即偏也。特小特大、特长特短、特高特低,亦须居中为正。不但三枝五枝并出而居中,但自离祖出身,行度过峡,其脉常不离中,乃为至美。或三台九脑而中抽,或华盖个字而中出,或玉枕御屏而中落,皆谓之中。其偏龙禀气之偏,故凡出脉行度,自是偏斜,多为正龙从卫。
《地理集解云:“凡自祖山上发出五七枝龙者,须仔细辨认某枝是正龙受穴之山。”若是正龙,自出身离祖以来,自然尊重。及到过峡处,两旁必有峰峦遮护,不令风吹水射。其行动曲折处,皆活动逶迤;其起伏头面,皆端严秀丽;其手脚桡棹,皆光彩圆净,自与众山不同。或众山高大此独低小,或众山低小此独高大。又且两旁山之形势,皆顾定我身,不敢有离动别去之状。
至入穴处,其旁龙山若不是住在正龙穴后作送托、夹照之山,必是绕出穴前,堰取左右数源之水,聚在面前,为正龙穴前聚作明堂,及作护关、案山,或作捍门、水口。故正龙自是尊重,而旁龙必为正龙之用神也。
大抵正龙之于旁龙,犹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自然出类拔萃,系山川正气所锺,故融结孕育,多为贤人君子、忠臣烈士、崇儒硕辅。而先天地间一切正人,皆正龙中出之地所能锺孕。是亦气相感召,自然之理也。
其有虽居贵显,而心术不正,或为奸臣,为妬后,为邪侫之流者,则是其地虽美,而非正气所锺,或星辰欹侧之不尊,或五行克战之不美,或沙水奔流之不纯,故尔。及有父子兄弟祖孙而贤愚不一,邪正不齐者,则又当于龙之节数、年代及砂水之方位中求之。或美中有疵,醇中有醨,未能纯粹,故值其吉者为吉人,值其凶者为凶人。此亦天地无全功,造化无全能耳。
至于旁龙,亦虽有穴如大贵人,所至之地,必有从行随带部属,及卑职小官,然力量为轻,却多与正龙共祖宗,共门户,共堂局、罗城、案对者,尤宜详辨,不可以旁为正,以正为旁。然一登正穴,观正龙之规模、态度,自然气象不侔。盖旁龙自有俯伏揖让退逊之状,及奴颜婢膝顾主之形不可掩者,虽二龙并出,亦有尊卑之殊,不难见也。
其旁龙之有融结者,必须本身亦有起伏顿跌,亦有桡棹枝脚,亦有传变穿落,特正龙尊贵证得,旁龙不尊耳。固虽优劣不同,未可谓其全无融结造化也。若是旁龙别无护从,而全身是为正龙所用,则无融结,纵有形穴不足取也。
《珠神真经》上说:凡龙九条十条混乱而出,于中必有正脉。有正脉必有正星,有正星必有正气,正气之所行止,犹一族之有嫡派也,其余分枝旁栖,皆为庶支,不能与嫡子比。经曰:寻龙寻嫡更寻儿是也,第嫡也难认矣,或端出,或旁行,或栖幽谷,或走河滨,或孑立空旷,或混处闲杂,或偷落或夺落,方懝于动,忽沚于静,方觅其有又入于无,千变万化不知气之所在哉。于此有接之之法,自太祖而太宗,有太宗而涉降,步步推求,当知其所以异。有以正出中行而知其嫡者,有以推尊择特而知其嫡者,有以不做星峰而知其嫡者,有以穿关渡峡而知其嫡者,有以堂局朝案而知其嫡者,有以官*应乐而知其嫡者,有以送从缠托而知其嫡者,有以而护砂水城知其嫡者。凡嫡之所止,其堂应部从,城郭门户,自觉精神颖异,气象开宏,其余枝旁结,虽结亦不大矣。仍有正气收尽,而其余气不结者,或为官为曜而去,不过为我之用神,或为卫为护而回,不过为我之城郭,虽长虽多,皆当弃而不视矣。是故择地者,善乘不如善接,而择嫡者,善接又须知善弃也。
两本书上说的,我认为《珠神真经》所说更为贴切。我现在将我在实践中的一些感受分享给大家,现在我们有卫星地图,可以在地图上去查找,这样会快很多,比如要在某县范围内寻地,怎么查呢?
首先要知道这个县的最高山,或者是有名的山是哪座,或者知道这个县的龙脉从哪里来的,就是要找到祖山和祖山的来脉,以之前我们分析的丁宝桢祖地为例,祖山为织金最高山-凤凰山,看图:
正龙在祖山出脉时,开大八字过大峡,这就是以穿关渡峡来分的。很多人都听过说杨公说的“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其实这句话是不是杨公说的现在无从考证,就算是他说的,我想也只是随口而说而已,龙有旁正,那有那么多的天子地。
其次,以随龙水来查证,一般正龙有伴随一边随龙水而行的,最后遇见更高级别的随龙水后,龙水交媾,成局结穴。在我之前的案例中,大多数如此。
其三,如果两条随龙水夹送龙脉而行,当两水相交时,龙脉开面成局,此为正龙;如果两水将龙越收越小,变成一个火嘴型,这样就是旁龙,这种地方不必寻地。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国父孙中山爷爷(孙敬贤)墓:
我们先看看《孙中山史迹忆访录》上的一段记录:
孙敬贤感动风水师翠亨村民多人回忆,最早村中富户养了个客家风水师钟盛阳(圣阳),私底下与孙敬贤交好,被富户赶了出来。孙敬贤尽其所能供养钟盛阳,钟感动之下,临走点了一穴最好山地给孙家。村民杨珍所讲的故事,颇为生动,我也相信大体是真实的,抄录在下面:冯姓本有好山坟的,而冯姓子孙叫钟氏改动山坟,钟不肯改。钟本住在冯氏宗祠的,冯族人叫钟搬出去住。钟才搬到孙敬贤家住。一住就七八年。每天吃晚饭,就携罗盘上山勘察地形。八年后有一天,他听到敬贤夫妻说话:“今晚无米,仅一升如何办?”敬贤说:“煮给钟先生吃,说我有人请吃饭”,就出门去了。钟氏偷听到这些话,记在心里。待饭煮好后,钟氏不吃,推搪一番,钟氏将饭加水煲粥,全家一齐吃。然帮点了一穴好山,是“烂秆冚珍珠”,即现在中山烈士陵园右侧的*草冈。敬贤将父亲迁葬于此。不料该穴给其叔听到了,立即将其父葬下。钟氏见到这种情形,也不慌忙,就说,他这山有发,如饭滚烟,一阵过;而你的山,你和你的儿子也不见发,孙的一代才好。下葬完事,钟返回嘉应州老家。敬贤在送他回家的路上,行至*帝田时,钟又将一穴好山点给他,敬贤留作寿基,后人将敬贤公葬于皇帝田。后来,钟氏瘫痪了,叫儿子千辛万苦将他背来翠亨敬贤处,刚好敬贤下田去了,其妻招呼钟氏坐下。在闲聊家常时,敬贤妻说:“先生,你二人来了,过去我们养你一人,现在养你两个人。我们耕田收成又不好!”钟氏听了,立刻叫儿子将他背上即走。三个小时左右,敬贤从田间回来了,其妻将刚才诉说经过,敬贤感到不妙,马上追赶,很远很远也不见,回来把妻狠揍一顿。(李伯新:《孙中山史迹忆访录》,页)
孙敬贤的风水情结也传给了他的大儿子孙达成(大名孙观林)。孙达成痴迷起来,比乃父更变本加厉,据说经常拉着辫子尾巴当罗盘,到处测方向,被村民称为“憨林”。(《孙中山史迹忆访录》,页89)
从上面的记录里,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爷爷和父亲都笃信风水,还专门赡养了风水师。
我们先看大局势,上次我们讲到广州的地理环境,孙中山爷爷祖地其实是广州城大局的缠山,如图:
中山五桂山算广州城右缠护龙,为广州城的案山,穴结五桂山的尽头。有意思的是,广州的北面有洪秀全祖地,南面有孙中山祖地,两位一前一后把清*府给推翻了。洪秀全祖地我们后面再分析,但两地都不是广州城的正龙,广州城的正龙是从连平县发脉而来的,在从化南昆山起祖,帽峰山为父母山,白云山为结广州的穴星山。洪秀全祖地来龙是结广州正龙在新丰县分出的缠送龙。
看来龙:
南干龙在广东的连山分脉,经广东怀集后,在西江和北江两江夹送下,到接近入海时,起中山五桂山。
龙脉在进入佛山中山这段,崩洪渡水而来,如图:
到五桂山起祖,后跌断过大峡,有迎有送,再起少祖山入局结穴。
穴结二龙抢宝的大格局:
卫星地图看从祖山到穴场:
卫星地图回看堂局:
无人机回看堂局:小明堂紧固,中明堂圆润。
看父母山入局:
拉远回看青龙白虎:
很多大师都考察过这个地,但每个人看法都不尽相同,我的看法是:
1,来龙生动,过峡有迎有送(很多都说火星后面一段为过峡,大错特错,就像我之前在论过峡里讲到的一样,这里只是一个跌断,不是过峡,过峡是在红色箭头那边,我上次去没有找到好的位置用无人机把过峡拍摄出来,但卫星地图上看还是很清楚的)。
2,少祖山跌断一次,起火星父母山(犁头尖山)同时也作白虎砂,火星生出水星结穴(有的人会看成土星,这样也可以,确实顶很平整),为水火既济的格局,穴星为水星,父母山为火星,为子克母。穴位在水星的转折处,一是内堂更紧固;二是尽量远离白虎的火星,减少高压的感觉,可见师傅点穴功夫很了得。
3,青龙砂也为水星,一直延伸出去,枝脚重重回转,锁住中明堂大明堂的堂气,也是内堂水和祖山分下来的随龙水的锁水砂。
4,后乐重重大帐,后靠为马上贵人。
先看一张堂局图我们再来分析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来龙不是正龙主干;父母山火星出脉结穴,力量大,但不久远;穴星和青龙砂都是水星,有子克母,母比死之说,四周没有木星来生火和泄水;上面我们说了,青龙砂枝脚回转做水口砂,前面的案山有没有延伸到水边,所以显得大明堂水口位空缺,水口关锁不紧固,如果在水口位耸立两个木星,形成悍门锁水口,木星又能生父母山之火,这样整个局势就完美了;所收的水是祖山分来的随龙水,不长;虽然外面有大海,又形成二龙抢宝的大格局,但内堂不完整,有缺陷,外明堂再完美,最终还是不能享受。
穴上看白虎:
穴上看青龙:
看穴星和青龙砂,白虎砂高大,青龙低矮,结穴尽量靠青龙砂,避免青龙方有空的感觉。
穴上看前朝:虽然小明堂很紧固,但大明堂很空矿。
地理乃天生之物,我们只能认识它,不能改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