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都说李白是诗仙,但唐朝真正的诗中神仙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曝光 https://m.sohu.com/a/111033359_362018/?pvid=000115_3w_a

李白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继承了自庄子、楚辞的浪漫主义,想象力丰富,肆意汪洋,飘逸潇洒,在后世被称之为“诗仙”。

不过如果细细读李白的诗词,会发现在飘逸之中,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比如: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些诗句都有悖道家的“清静无为”。而唐朝的诸多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和他的诗作,却深得道家精髓,或许称他为诗中神仙更为合适。他,就是韦应物。

问题少年

韦应物的人生经历,和高适有几分相似:

他是李白、杜甫的铁哥们儿,也是唐朝官位最高的诗人

韦应物是京城官宦出身,韦家是当时京城的豪门大族,他15岁时就是唐玄宗的近侍了,这段时间他横行乡里,是有名的问题少年,正如王维的那首诗说的那样: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折节向学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逃到四川,韦应物也跟着倒霉了,他丢了饭碗。痛定思痛,他决心改过自新,刻苦学习。

通过几年的努力,韦应物的才学大幅提升,性格也大为转变,再也不是一个轻薄的浪子,而成了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人雅士。

宦海沉浮

27岁开始,韦应物进入官场,开始了30年的仕途生涯。不过由于不是进士出身,性格又不叫恬淡,他的官运一直平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地方官。

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韦应物最后官至苏州刺史,所以后世称他为“韦苏州”。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韦应物的诗词。

《红楼梦》中有一段大观园女孩子论诗的文字:

如今香菱正满心满意只想作诗,又不敢十分罗唣宝钗,可巧来了个史湘云。那史湘云又是极爱说话的,那里禁得起香菱又请教他谈诗,越发高了兴,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宝钗因笑道:“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放着两个现成的诗家不知道,提那些死人做什么!”湘云听了,忙笑问道:“是那两个?好姐姐,你告诉我。”宝钗笑道:“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湘云香菱听了,都笑起来。

这段文章中,提到了四个诗人,并用一个词来简述了他们各自的风格“

杜工部之沉郁:杜工部就是杜甫,他的诗词沉郁顿挫;

温八叉之绮靡:温八叉就是温庭筠,他是花间派代表人物,诗词辞藻华丽,秾艳精致;

李义山之隐僻:李义山就是李商隐,他的诗词喜好用典,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韦苏州之淡雅:韦苏州就是韦应物,他的诗词高逸冲淡,清新雅致,为世人称道。

下面就列举几首韦应物的代表作。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韦应物在任滁州刺史时作的一首写景七绝。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幽静秀美用充满了天然活力。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此诗抒写秋风秋雨之夕,诗人怀念山中的一位道士,想携酒去安慰老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挚的情愫和淡远的情趣。全诗语言简洁,平淡无奇,隐含了诗人的一心向道之意。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这首诗前半描写田家农事,后半写自己感受,表现了对农民繁重劳动、艰辛生活的真挚同情及自己坐食禄米的内疚。这种贴近底层人民生活的诗词在唐诗中也是较少见的。

清朝著名文学评论家沈德潜曾评论唐朝诸位诗人,说有五位诗人得到了陶渊明的精髓,其中:

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

这里所说的冲和,就是说他有种高雅恬淡、不为外物所扰的贵族气质。

说起韦应物,还有一个小故事。

宋朝有个叫王荣老的,想要过长江,但是一连几天都是风急浪高,无法行船。当地有老百姓就说,你的船上肯定有好东西,所以江神才不放您过去。王荣老想了想,把船上值钱的一柄象牙拂尘投入江中,但是风浪丝毫未息。

王荣老又把值钱的端砚等投入江中,风浪也未平息。

到了晚上,他辗转反侧,突然想起自己还收藏了一把纸扇,上面是*庭坚题写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他想,莫非江神是要此物?于是第二天他焚香一炉,将纸扇郑重祭江,果然,一炷香还未燃尽,江面立刻风平浪静了。

后人就有评论说,这个江神恐怕在世的时候,也是个曾遭遇贬谪的读书人,要不然怎么只喜欢这把纸扇呢?

韦应物的诗词,不仅世人爱读,连神仙也喜欢,封他为诗仙,岂不是实至名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