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方的瘴气是什么为什么古人会谈之色变 [复制链接]

1#

一、“瘴气”的说法探究

1.“瘴气”的来历

中国古人有一个说法,就是南方地区多瘴气,让人谈之色变。那么,“瘴气之说”起源于何时呢?据考证,《淮南子·地形训》中最早出现了“瘴气”说法:“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障气多喑,风气多聋。”意思是为南方山林间,有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

魏晋之后,“瘴气”一词的说法屡屡出现,比如曹植《七哀诗》说:“南方有鄣气,晨鸟不得飞。”

可见,“瘴”原作“障”,含有因为地域阻隔而产生障碍之意。所以,“障”、“鄣”所表达的是一种与地域有密切关系的恶疾。唐人贾公彦疏说:“障即障气,出于地也。”南朝刘宋之后,“瘴”、“障”、“鄣”多次同时使用。到了唐代以后,“瘴”字开始大量出现,其中以代表疾病的“瘴疠”出现最多。因此,“瘴”是表达我国南方地区的疾病。

2.“瘴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不少人认为,瘴气就是现代医学中所指的,流行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恶性疟疾,发生于气候湿热的地理环境中。古代医学典籍中多有描述。比如《外台秘要方》中说:“夫瘴与疟,分作两名,其实一致。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圣济方》中指出,瘴气虽然与疟疾症状有几分相似,但瘴气绝非疟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将瘴气与疟疾分开陈述,可见瘴气并非指疟疾。

从各种文献资料来看,瘴气其实并非特指某一种疾病,而是南方地区多发疾病的一种总称。

二、古人为什么会谈“瘴”色变?

可怕的“瘴气杀人”之说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是由于南方地区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南部和华南一带,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气候湿热,而且江河纵横,山峦叠嶂,森林密布,因此十分适合各种动物繁衍生息,这样一来会有各种猛兽、*蛇与蚊虫,二来炎热的气候会导致动物死亡,尸体腐烂后容易滋生疾病。中国古代的文明诞生于*河流域,气候条件和南方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北方的古人来说,湿热的南方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因而产生了一种气候带来的畏惧感。

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瘴病,不同的时期出现的地域都不同。战国西汉时期,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流行;在隋唐和五代时期,瘴病发生区域北线南移到大巴山,最严重的是岭南地区;到了明清时期,瘴病的北界一直退到南岭,最严重的地区是云南。

其次,古人从北方来到南方后,确实出现了因为了大量染病甚至死亡。因此,古人有了“南方多瘴杀人”的说法。

《汉书》中说:“西汉初,南粤王赵佗叛,汉廷发兵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西汉初年时,吕后当权,曾派遣大*攻打南越国,然而南越国瘴气弥漫,士兵染病,一直都没有成功。《史记·西南夷传》中说:“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镶。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曾经因为西南地带山岭险峻,常有*蛇出没,又弥漫着瘴气,不少蜀兵都染上了疾病,诸葛亮于是发下了避瘴药品。

三、与“瘴气”有关的诗词作品

在古代诗词中,屡屡出现与“瘴”有关的描述。比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晚年因为上奏《谏佛骨表》,而触怒皇上,被谪贬到岭南的潮州。当地路途遥远,又有可怕的“瘴气”,因此韩愈在诗中也对此做好了心理准备。

在大量文学作品的渲染下,使得在人们心目中,也将瘴气弥漫的南方地区视为畏途。

比如,白居易《新丰折臂翁》中说:“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这首长诗中,白居易描述了一位老翁,讲述他年轻时,因为朝廷抓壮丁去万里之外的云南征战,但他听说那里烟瘴弥漫,去的人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回来,于是他拿起石头砸断了自己的一只胳膊,从而得以逃脱兵役。

苏轼晚年曾两度谪贬岭南,一次是广东惠州,另一次是海南儋州,前后共六年,他对岭南的瘴气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曾经写过《薏苡》一诗:“伏波饭薏苡,御瘴传神良。能除五溪*,不救谗言伤。谗言风雨过,瘴疠久亦亡。”苏轼认为,薏苡可以用来抵御瘴气,但不能免除马援被谗言构陷,谗言就像是一场风雨一样很快会过去,瘴气时间长了也会消亡。瘴气虽然可怕,但苏轼始终保持着他一贯的乐观主义精神。

从上述诗歌可见,多瘴气的南方地区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也是谪贬官员和流放犯人之地,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古人对瘴气的畏惧心理。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古人之所以“谈瘴色变”,一方面是因为北方的古人对南方气候的不适应,心理上有畏惧感;另一方面是古时医学不发达,疾病的致死率高。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以及南方地区的逐渐繁荣,瘴气也就对人们不再构成威胁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