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人与酒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五味
TUhjnbcbe - 2023/11/3 21:16:00

「来源:|渔父乱弹ID:yufuluantan」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

酒,亦称杜康。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杜康究竟何许人,根本无从考查。大约能说明,酒在夏朝,至少商朝就已经出现。《语衡·语增》说商纣王在王宫内建“酒池肉林”,作“长夜之饮”。

周灭商后,周公颁布过一部《酒诰》。这部《酒诰》是周公写给刚刚封到殷墟的弟弟康叔的训令,措语非常严厉:第一,除祭祀和庆典外,平时不准喝酒。即使祭祀和庆典喝酒,也要注意德行,不得喝醉。第二,殷商先前的君主都不喝酒,后来纣王饮酒作乐以致亡国,这个教训要永远记住。第三,国君和大臣要严厉禁酒,如果发现有人“群饮”,就处以死刑;禁令宣布以后,如果有人不服从、不遵守,也处以死刑;如果是管理酿造的官员和酿酒的工人喝酒,可以不杀,但要对他们进行教育。这部《酒诰》,就是一道禁酒令。

周公这道禁酒令,估计也就这么一说,没人会当真。至于东周时期,诸侯各自为*,周天子形同摆设,更遑论周公的《酒诰》。《晏子春秋》载,有一年齐国连续下了十七天大雨,齐景公呆在宫里无事可做,就夜以继日地与身边人饮酒作乐。

孔子喜欢喝酒,他认为喝酒可以不限量,以不乱性为准。(《论语·乡*》: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是个明白人。酗酒,岂止乱性,而且伤身。

汉代也曾禁过酒,不杀头,只罚款。《史记》、《汉书》中均有“汉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记载。不许群饮,大约是怕酒后闹事。

文人好饮之风,应始于东汉。曹操发现,酒不仅能解忧,更能激发诗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魏晋时期的文人,更是嗜饮成疯,代表人物便是“竹林七贤”。

阮籍有个姑娘长得漂亮,大将*司马昭就想为儿子司马炎求婚。阮籍不乐意,又不好直接拒绝,于是天天喝酒,直喝到醉不能言为止。就这样,一连醉了六十日。司马昭心知肚明,只得作罢。

刘伶看不惯司马氏弄权,拒绝为官。一次,朝廷派特使征召刘伶入朝。刘伶听说特使已到村口,赶紧把自己灌醉,然后脱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朝廷特使看到这一幕后,只得摇头而回。

如此看来,魏晋时期的*治风气不太好,文人卖醉装疯多是为避祸,并非真正好酒。

真正好酒的文人,还是唐代诗人。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一首唐诗,半坛美酒。酒香最浓的诗篇,当数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一说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描写的是唐玄宗时期京中八位酒友的酒后趣事。为便于理解,我将它翻译成白话文:

贺知章(约-)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像似在乘船,一次酒后眼花掉入井中,居然在水中睡着了(不是井水不多,就是老贺身轻若羽)。

李琎(唐睿宗李旦之孙,汝阳王)总是喝完三斗酒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载酒曲的车子,馋得他直流口水,怨恨自己没能封在涌泉似酒的酒泉郡。

李适之(-,唐太宗李世民曾孙,曾任左丞相)每日酒兴一起总要花费上万的钱,喝起酒来就像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而且只喜欢美味的清酒,不喜欢寡味的浊酒。

崔宗之(唐玄宗宰相崔日用之子)是个潇洒美貌的少年,常常举杯傲视青天,气质如玉树临风一般高洁。

苏晋(-)喜欢在佛前念经吃素,但是一喝起酒来,就会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一斗酒下肚,能写出百首诗赋,他常常在长安街头的酒肆里喝得酩酊大醉,天子召他去游赏湖景,他非但不上船,还一个劲称自己是酒中神仙。

张旭(约-)这位饮酒三杯才挥毫作书的草书圣人,常常在王公贵戚面前摘下帽子露出他的秀顶,纸上挥笔就如同飘动的云烟。

焦遂只要五杯酒下肚,便会精神振奋,高谈雄辩,妙语连连,座中酒客皆为之惊异。

《饮中八仙歌》中的主角,自然还是老杜的偶像李白:

君不见*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酒香与豪情冲天的《将进酒》,足以证明李白无愧“酒仙”与“诗仙”之名。

初冬某日傍晚,彤云密布,似有一场大雪来临。诗人白居易让家人升起红泥小火炉,煮上一锅菜,准备小饮几盅。一人喝酒,实太无趣,他想到了好友刘禹铜(刘禹锡堂兄,族中排行十九),于是提笔写了一张便笺:“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白哥,我也想跟您喝几盅!

宋代文人,个个能填词,不是豪放,就是婉约。当然,也不少得以酒助词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东坡(-)先生,其实不适合从*,适合经商,最好是开酒楼。因为他不仅厨艺高超,尤其擅长烹饪猪肉,而且还特别喜欢酿酒。贬*州时,他用蜂蜜酿蜜酒;贬岭南时,他用米和麦酿米酒,并命名为“真一酒”。真一酒,大约是一种米甜酒吧。

女词人李清照(-),亦是酒知己,有事没事都喝酒,还常常喝高: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也怪不得李清照好酒,人到中年,国破夫亡,伤心事儿一件件。明知借酒消愁愁难消,却又只能借酒消愁将愁消。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罢、罢、罢,这阙《声声慢·寻寻觅觅》,最叫人心碎!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大词人辛弃疾(-),酒量应该不会差,因为他曾说“醉时拈笔越精神”,还曾说“问何方,可以平哀乐,唯有酒,万金药”。存世余首词作,半数都与酒有关。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无奈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只得用词作来抒发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的情怀。

明代书画家唐寅,喜桃花,更喜酒。正德二年(年),唐寅用卖画所蓄购得章楶(北宋名将)的桃花坞老宅,在四周种下数亩桃树,取名桃花庵,并自号桃花庵主。唐寅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隐居在桃花庵,呼朋引类,诗酒度日。

唐寅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当数这首《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你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不知唐兄有没有酿点桃花酒,注册一个“醉伯虎”或“伯虎醉”品牌,生意不要太好哦。

清代哪位文人喜欢饮酒?报上名来。

好像没有。

算啦,这一节留给别人去写。

咱接着说民国。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先生讲课时,开场白总是一句“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上世纪三十年代,闻一多任教国立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前身)时,和校长杨振声、外文系主任梁实秋等人号称“酒中八仙”。敢称“酒仙”,酒量肯定非同常人。

当代作家汪曾祺,也是一位“酒仙”。从在西南联大求学直至生命之终,他就没停过喝酒。晚年,他曾说自己有三乐:“一曰喝酒,二曰穿破衣裳,三曰无事可做。”酒,自然排在第一位。

汪曾祺好酒,从不挑酒,无论贵州茅台,还是绍兴*酒,来者不拒。馋的时候,他连厨房里的料酒都喝。

京中文化人,无论老少都喜欢跟汪曾祺喝酒,尤其喜欢去他家喝酒。因为去汪曾祺家喝酒有个好处,可以品尝他的“汪氏家常菜”。要知道,汪曾祺不仅是作家、美食家,还是一个高明的厨子。

最爱读汪曾祺的美食小品,从《宋朝人的吃喝》到《故乡的食物》,仿佛一碟碟美味的下酒小菜。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不知是美酒成就文人,还是文人提升酒香。或许,二者早已密不可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人与酒惟有饮者留其名人生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