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丰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刻在石头上的南诏史南诏德化碑是中华民
TUhjnbcbe - 2023/5/3 21:47:00

很长时间,南诏德化碑静静的矗立在大理市太和村西面那个六角亭里,隔着玻璃,费劲的看了好久,勉强看清读懂了一些文字,隐隐约约窥见了南诏峥嵘岁月的一角。谁都没有想到,年前,这里曾经是南天霸主南诏的王都太和城。

唐朝初期,洱海周边战国林立,群雄纷争,经过战争兼并,形成了六诏(诏,彝语为王的意思)争霸的局面,蒙舍诏在六诏南端,又称南诏。回眸历史,唐蕃争锋,为牵制吐蕃,唐开元二十六年(年),大唐帝国支持帮助南诏王皮逻阁用武力征服五诏,统一洱海地区,定都太和城,建立奴隶制地方*权南诏国,形成了唐朝吐蕃南诏相互牵制的局面。

南诏俯首称臣,唐朝帝国的中心和正统得以维护,*通人和,双方来往密切。南诏立国之后,实力渐强,势力东扩,大唐既想结盟南诏,又担心南诏强大成敌,矛盾渐显,时有冲突。天宝年间,唐玄宗昏愦,杨国忠专权,朝廷腐败,穷兵黩武,大唐帝国向南诏发动了天宝战争。

天宝九年(年),南诏王阁逻凤按惯例携妻赴云南驿谒见姚安太守张虔陀,张虔陀大肆勒索,调戏其妻,阁逻凤愤怒,上表控告,朝廷置若罔闻,阁逻凤兴兵问罪,攻城夺地数十处,张虔陀饮鸩自尽。

天宝十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统兵8万攻打南诏,阁逻凤派人陈情,表示愿再置城池,归还俘虏,鲜于仲通不许。阁逻凤临敌不乱,联合吐蕃,大唐*败西洱河,损兵6万,鲜于仲通乘夜逃走。战后,权奸假奏捷报,掩盖败绩,虚报战功,鲜于仲通升职。

天宝十三年,唐朝10万大*再次南征,南诏同仇敌忾,全歼唐*,俘虏主帅李宓,沉西洱河溺死,天宝战争以大唐彻底失败而告终。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咏叹:“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皆云前去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南诏数败唐*,声威赫赫,国力强盛。阁逻凤是一个有眼光的*治家,从南诏的根本利益考虑,不愿与大唐长期为敌,他将唐*阵亡将士遗骸在大理西洱河畔筑“大唐天宝战士冢”(俗称万人冢),“祭而葬之”。阁逻凤还是一个进退有度知时守礼的谋略家,以全胜之势,展高远之望,令唐朝降官郑回撰文、流居南诏的唐御史杜光庭书写,勒石铭功,颂扬阁逻凤的文治武功,叙述南诏、唐朝和吐蕃间的关系,详列历次战争的缘由和经过,“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表明叛唐的迫不得已和希望与唐修好的心曲。

《德化碑》作者郑回,原大唐西沪县令,阁逻凤攻打张虔陀,郑回被俘,阁逻凤不杀不辱,礼遇有加,还让自己的儿子、孙子拜他为师。阁逻凤死,孙子异牟寻继位,郑回任清平官(宰相)。郑回斡旋,异牟寻遣使三路入成都,请求归返唐室。大唐连年征战,国力大减,痛定思痛,再次“南通云南”。唐贞元十年(年),唐朝派袁滋为特使,持节册封南诏王,南诏重归于唐。从此,内地边疆来往频繁,王道入滇,儒学化民,民族融合,神州一统成为趋势。

强盛的大唐已经远去,南诏成了过去的故事,只有《德化碑》,历经千百年风风雨雨的洗礼,细腻如玉的青石面上,三千八百余字的碑文还剩下八百余字。那一个个鲜活的文字,淀放着阁逻凤那种边地思归、中华一统的远见卓识,奠定了后来的边疆安定、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还有,南诏那种海纳百川、民族融合的心胸情怀,摧生了中央帝国息事宁边、繁荣边地的治国大*,也成就了南诏大理的物阜民丰、文化发达。

叙事委婉曲折,如千溪百转;陈理一泻千里,如长江大河;抒情瑰丽动人,如春风舞柳,滇碑中无出其右。千秋妙文《德化碑》,真正铸就了历史的丰碑!

1
查看完整版本: 刻在石头上的南诏史南诏德化碑是中华民